日本孩子犯了錯老師怎麼處理(組圖)
小亞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恰逢學校的對外開放周。在這一週內,包括家長在內的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課都可以自由參觀。開放周的前幾天,想去的人差不多都去完了,我拖到最後一天才抽出時間去參觀,當時已經幾乎沒有什麼來參觀的人了。我最想看的是小亞他們平時難得一見的吃午飯,和飯後大家一起打掃衛生,之後自由休息和玩耍的情形。於是11點左右到學校,站在教室後聽了一堂算數課還是語文課。12點5分,下課鈴響了,我和孩子們一樣迫不及待的等著午飯的到來。當然他們是吃,我只是樂於參觀。
日本的小學都提供午餐,有從配送中心送來的,大部分學校都是在自己的食堂做。小學裡有營養師籌劃每頓飯的菜單,精心計算其中的營養與熱量,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吃得飽又有營養。每天的午餐由各個班的當值生去食堂取,之後再給大家分餐,小孩子們自己做這些事情不用說很有看頭,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事。
一個班大約30個人,每天當值的學生大約七八個,大家輪流做,每人一週。當值生換上配膳用的淺粉色衛生衣,戴上口罩,在走廊裡洗乾淨了手就排著隊去食堂取飯。其他學生擺桌子,洗手,戴口罩,等著開飯。一年級新生剛入學的時候,六年級的大孩子會被分配到每個班,幫助小孩子們去運飯。甚至還留下來和他們一起吃午飯,給小孩們作榜樣。約兩個月之後,一年級新生們就只好自力更生了。我去的時候孩子們剛入小學幾個月,剛剛熟悉整個過程。
我在走廊裡站了一會兒,去食堂取飯的孩子們陸陸續續的回來了。取飯的隊伍很壯觀,兩個孩子抬著大飯桶,兩個孩子抬著大湯桶,一個孩子端著盛放著全班人的盒裝牛奶的大托盤,兩個孩子抬著叮噹作響的餐具,另一個孩子端了一大盤當天作為主菜的魚。30個孩子的飯菜以及牛奶、食器都由這幾個孩子去搬,不用說十分費力。飯桶和湯桶看起來真是很沉,孩子們費力的移動著腳步,匆匆地從我身邊經過。教室裡還有二十多個肚子餓得咕咕叫的孩子們等著呢。
一個男孩,兩隻手托了一大盤炸過後又澆了各色蔬菜和糖醋汁的魚向我走過來,香噴噴的味道直竄人的鼻孔。我正琢磨著這魚是什麼味道,突然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男孩腳下好像被什麼絆住了,踉蹌了一下,摔倒在我眼前。手裡端的大盤子噹的一聲撞擊到地上,炸魚撒了一地。
我一下子愣住了。男孩從地上爬起來,不知所措的站在一邊。我手裡正好握著相機,不假思索的按了快門。女老師聽到聲響,從教室裡飛快地跑了出來。一眼就明白了發生了什麼事情,老師迅速的蹲下來,把地上的魚一條條都拾回托盤裡。我趕緊拿來了掛在走廊裡的抹布,和她一起把地面擦乾淨。
男孩一直站在原地,低著頭,一聲不吭。其他搬運食物和餐具的孩子們都忙忙碌碌的,他們繞著蹲在地上收拾殘局的我和老師走,沒有一個孩子表現出很驚訝的樣子,也沒有一個孩子停下腳步看一眼跼促在那裡的男孩。
作為主菜的魚不能吃了,我不禁擔心孩子們的午飯怎麼吃。就見老師叫住一個剛剛運飯回來的孩子說,去告訴放送室,一年一班的魚沒有了。那個孩子小跑著離開了。之後老師再對那個闖了大禍的男孩說,沒事了,你回教室去吧。
教室裡,剛才搬運食物的孩子們仍然不得閑,他們還要負責給全班同學盛飯,盛湯,發牛奶。所有的孩子都帶著口罩,拿著自己的托盤挨個到值日生前拿盛好的飯菜。值日生們忙著把飯菜和湯盛好,分給每一個人。所有的孩子都分工明確,秩序井然。
這時,教室裡的廣播響了:各班同學請注意,請把多餘的魚送到一年一班。
我很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樓道裡很快響起了陸陸續續的腳步聲,一個端著剛才的炸魚的孩子出現了。他把炸魚默默地給了當值的同學,又踏著匆匆的腳步離開了。接著後面又陸陸續續的來了很多孩子,同樣把盤子裡的一條或是兩條魚遞給值日生,匆匆離開。大盤子裡很快就整整齊齊的碼起了幾十條魚,簡直就像是奇蹟。
原來,牛奶啊魚之類的主菜都是按照人頭分配到每個班裡的,一個班裡如果有缺勤的孩子,這類按人頭分的食物就會剩下。飯和湯一般量都很充裕,想添飯的孩子可以自由添,但想要剩下的這份菜或者牛奶之類的孩子就通過猜拳的方式決定勝負,幸運的孩子就可以多享用一份。廣播告訴各班把多餘的魚送到小亞的班裡,全校一共二十幾個班,每班平均一兩個孩子缺勤,那麼正好就湊出小亞班裡所需的份數。
在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沒有一個孩子表現出十分驚訝的樣子,老師也沒有憤怒甚至都沒有批評那個犯錯的孩子。托盤掉到地上的聲音大家可能都聽到了,也許有孩子從教室裡伸出頭來看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沒有一絲的喧嘩和秩序混亂,大家都安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看到自己沒有魚吃,沒有一個孩子出聲抱怨,所有的孩子都不可思議的冷靜。他們還只是一年級的孩子,卻表現得像訓練有素的戰士一樣從容!
晚上等孩子回家,我問她,知道今天午餐時發生什麼事情了嗎?你們老師有沒有批評那個男孩?女兒平靜地說,當然知道。老師一個字也沒有提那件事,也沒有批評他。
老師面對犯了大錯的孩子,抑制住心中的怒火,給他最大的寬容與原諒,並且立刻尋找最有效的解決方式。這或許就是孩子們能夠從中受益最大的最好的身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