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臨終關懷:死也讓人死得有尊嚴

從未聽說過LisaardHouse,雖然它就在離我們十幾分鐘車程的劍橋市。當然,不是人人都像我一樣無知,知道的也大有人在,每當學校老師或親戚朋友問起婆婆,我說醫院正在聯繫將她轉到LisaardHouse的時候,他們的臉上都顯出不忍的表情來。

然後我才知道:原來LisaardHouse是一個「臨終關懷」性質的地方,凡去了那個地方的人,百分之百都是已經被醫院判定了「醫治無效」的癌症病人、而且據說來這個House的病人,一般最多也不會住超過兩個星期以上。知道這個事實後,我馬上把LisaardHouse和「死亡之屋」聯繫在了一起,遲遲不敢去探望婆婆。

婆婆自去年年底開始感到不適,住院接受治療,我去醫院探望她多次,她還談笑自如,似乎還對病情好轉懷有希望。住院期間,偶爾她也被允許回家小住,和家人團聚。想不到才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被「判」到了這個LisaardHouse,所以我一時之間怎麼也不能接受她已經在「死亡之屋」的這個事實。

終於,在婆婆住進去兩、三天後,我們決定帶上女兒一起去探望她。LisaardHouse離高速公路不遠、附近也有工業區,但等我們接近它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幢完全獨立的、似乎與世隔絕的大房子,據說這正是創始者的設計思想:讓這個地方盡量地處在一個寧靜、不受外界干擾的氛圍中。面帶微笑的工作人員開門放我們進去後,立即指導我們哪裡放大衣、哪裡換拖鞋、哪裡可以喝咖啡吃東西等等。

女兒喊著奶奶、立即向工作人員指點的房間奔去,好像這不過是一次平常的探望奶奶的時間一樣。真的,躍入人眼帘的寬大的走廊、色彩斑斕的壁畫、明亮整潔的開放式廚房,微笑的工作人員,從我們進門的那一刻起,就立即糾正了我對「死亡之屋」的設想:悲哀、沈重甚至窒息,我不由得稍稍放鬆下來。

婆婆的房間是整個House六間屋子中的一個,像其它五間一樣,婆婆的這間也不但有自己獨立的設施,而且還帶有一個直接通到院子裡的門,以方便病人和家屬直接與自然交流——創立者一切為病人著想的心思讓人感到十分溫暖。看到婆婆有一個護士和一個護理輪流照顧,我們都覺得非常寬慰。婆婆的精神似乎比在醫院裡還好些,居然有力氣關心孫女是不是想吃廚房裡的小甜餅。婆婆在LissardHouse幾個星期的時間裏,我們幾乎天天去看她,次數多了,對這個大House也多了些瞭解。

這個House是2000年由一對加拿大夫婦發起、首捐100多萬原始基金、本著「讓病人盡量舒適、有尊嚴地渡過他們最後的日子」的宗旨建成的。雖然只有六間房,但據統計在13年時間裏,已經接待了1000多病人。

LisaardHouse通過政府資助(支付護理人員的工資)和慈善人士/團體的慷慨捐贈,凡入住病人都得到免費的待遇,令病人和家屬都感激不盡。也正因為此,很多人在家人去世後,又重返醫院做起了義工,以期回報和繼續維護這個House的存在。

LissardHouse令我印象深刻的,還不僅是她如何盡其所能令病人感到溫暖和舒適,而是她同時對病人家屬所顯現出的敏感和關懷,正如她的一位工作人員所說的:「病人家屬對我們來說也是病人,也需要我們的理解和關心」。所以LissardHouse設計了寬敞的廚房、餐廳、起居室,更有甚者,一個美麗的SunRoom,以供病人以及來訪的家屬和朋友使用、盡量讓他們感覺到在醫院裡所感覺不到的:「家」的氣氛。

聖誕前夕,婆婆的子女們都來了她的病房。護士看到家人多,就主動提出把婆婆搬到SunRoom裡,這樣大家可以不必太擁擠地團聚在一起。原來這個SunRoom是一個獨立的多面形的屋子,高高的屋頂,加熱的地面,最特別的是它的所有牆體都是玻璃的,因此從屋子的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屋外的樹林以及前來取食的各種各樣的鳥類和松鼠,人彷彿立即置身於一個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奇妙境界之中。

雖然大家都為婆婆的病情難過傷心,但也不能不被屋外的景致所打動,彷彿每個人都突然被擺放到了「生」與「死」的邊緣、而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一時間,我更加體會到了Lissard的初衷:「it's not all doom and gloom.」(不僅僅是末日和悲慘)而是讓即使臨終的人也仍然能夠感受到他們最後的日子仍然是「Days of Life」(有生命的日子)。

婆婆雖然走了,但我為她能在最後的日子裡得到體面悉心的看護、平靜安心地走到另一個世界而感到安慰。我相信即使婆婆的在天之靈,也會感激那一對不平凡的加拿大夫婦,是他們創立了這樣一個讓人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能體會到尊嚴和關懷的地方。

本文留言

作者愛玲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