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招賢納士?看孫子的用人觀(圖)

「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孫子兵法》是孫武對我國春秋末年及以前軍事思想的科學總結,也是其天才思想的傑出創造。在我國和世界軍事思想史上,《孫子兵法》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它「詞約義豐」,博大精深,內容涉及戰略學、戰術學、軍制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心理學、軍事後勤學、軍事訓練學、軍事哲學、軍事地形學和軍事地理學等軍事學上的幾乎所有領域,千百年來,倍受世人推崇,被譽為「兵經」、「兵學聖典」。

《孫子兵法》的軍事人才(將帥)觀,雖不像《吳子兵法》辟專門一章《論將篇》予以集中論述,而是散見於其十三篇中,但是,它對君王如何選將、用將,以及將帥的職能、作用等各方面都有獨到而精闢的論述,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人才(將帥)觀體系。

一、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武認為,優秀的將帥必須具備「足智多謀、賞罰有信、仁愛士卒、勇敢堅毅和威嚴肅眾」五種素質,即「五德」。「五德」具備,方稱良將。孫子在歷史上第一次系統而明確地提出將帥所應具備的素質;而且,「孫子尚智」,將「智」列於「五德」之首,而「勇」退居第四位,這也是孫武的獨創。這在除了「門第」觀念以外,人們總把「勇」與將聯繫在一起的春秋時代令人耳目一新,確乎耐人尋味。因為按照當時西周奴隸主階級的森嚴等級觀念,非貴族不得任命戰車上的甲士,非公卿不得領兵為將,這顯然不能適應當時諸侯蜂起、兼併不斷的戰爭需要,更不利於新興的地主階級掌握軍權,登上歷史舞臺,所以,孫武順應歷史潮流,在理論上為職業軍事將領、新興的地主階級軍事家登上戰爭指揮臺鳴鑼開道。當然,將帥不能不會武藝,但將帥的根本職責是運籌帷幄、組織指揮,而這就離不開「智」、「信」、「仁」、「嚴」。因為只有「智」、「信」、「仁」、「嚴」,才能「伐謀」、「伐交」、「得間之實」、「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才能「因敵制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梅堯臣注曰「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是對孫子主旨的準確把握。

二、故將有五危……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將帥應該竭力避免五種性格缺陷:只知死拼蠻幹會被誘殺、一味貪生怕死會被俘虜、剛怒偏急易中敵輕侮的奸計、過於廉潔好名易入敵污辱的圈套、過於仁慈「愛民」易受煩擾而疲於奔命。將帥性格上的這五種缺陷,是用兵的大害。軍隊覆滅,將領被殺,一定是因為這「五危」,故不能不充分注意。這裡孫武把將帥性格上的「五危」與「覆軍殺將」、戰爭勝負聯繫起來,而不僅僅把它看作是將帥的個人修養問題,難怪乎他語重深長地告誡為將者「不可不察也」。其實「五危」也是將帥不「智」,不懂權變,一味固執的表現,這也從反面論證了為將者「智」之重要性。關羽矜於名節,邈視陸遜,導致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司馬懿甘受「婦人之辱」,終讓諸葛武侯英雄無用武之地,老死五丈原;劉備不聽勸阻,「怒而興師」,終落個被「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悲慘下場……這些都從正反兩方面有力地佐證了孫武論斷之英明。

三、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因此,將帥進軍不為貪求戰勝的名聲,退兵不迴避違抗君命的罪責,只求能夠保全民眾和士卒,並符合國君的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也就是說,將帥受命於君,將兵在外,應當「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即應根據「戰道」來決定「戰」與「不戰」,「戰道」不利,即使君王有言也可不理會,以實現保民利國的目的。將帥不能只追求個人眼前的榮辱譭譽,而要放眼民眾和國家的根本利益,一切行動唯以國家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取捨標準,這是孫武對將帥提出的嚴格的道德要求,也是其對君王們的委婉告誡。

四、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將帥有才能而君王又不加牽制的能獲勝。「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所謂「勢險」、「節短」,將帥只有抓住有利戰機,及時採取戰略、戰術,方能致敵以打擊,「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現「安國全軍」的目的。而要抓住有利戰機,統帥權就必須獨立完整,將帥必須擁有充分的自主權、主動權。否則,君王「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必然是「縻軍」、「惑軍」、「疑軍」,將帥無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導致「亂軍引勝」,自亂其軍,自取滅亡。「將能而君不御」是孫武總結出的千古不易的用將準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五、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從自己創造的有利作戰態勢中去追求勝利,而不苛求部屬以苦戰取勝,所以他能夠選擇智能之才去利用和創造破敵的有利態勢。將帥的根本職責不在於衝鋒陷陣,更不是命令士兵死打硬拚,而在於運籌帷幄,通過調兵遣將,造成一種有利的作戰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即所謂「擇人而任勢」,這是孫武對將帥職能的最佳概括。何為「勢」?孫子曰「勢者,因利而制權也」,也就是說,所謂「勢」,是指將帥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戰情,在已有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抓住有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應變行動。可以看出,「勢」論強調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孫武是「勢」論思想的創立者,這在軍事思想史和哲學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六、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因此,深知用兵之道的將帥,是民眾生死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自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賢能之將「得之國強,去之國亡」。在這裡,孫武竭力宣揚將帥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將者,國之輔也」,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必然衰弱。這樣就把將帥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不僅關係戰爭勝負,而且事關民眾生死、國家安危存亡的戰略高度。這也從側面論證了對將帥提出嚴格要求,應當充分發揮將帥主觀能動性的極端必要性。

《孫子兵法》的軍事人才(將帥)觀直入根本,指陳軍事人才(將帥)的方方面面:對將帥條件嚴格要求,對用將法則委婉警示,對將帥職能準確概括,對將帥作用竭力宣揚,其核心思想是為深諳「安國全軍之道」的「知兵之將」登上戰爭指揮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提供理論依據。其軍事人才(將帥)觀既有高超的理論水平,又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不僅對我們今天選拔、任用軍事將領,而且對我們選拔、任用其它各類管理人才都有巨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故「不可不察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