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和尚與尼姑住一起」是誰的餿主意?

【看中國2014年06月13日訊】 南昌西湖區政府擬將區內的三座小廟拆除,合併成一個大寺廟,改名「南海行宮」。而三座廟中,有兩座男眾寺院,一座是女眾寺院。僧人們表示,「南海行宮」這個名字實在不妥。且自古以來,尼姑和尚不能住一起,這都是違反宗教法規的。「尼姑和尚不能住一起的。」(中國廣播網)

「這是在考驗出家人嗎?南昌為何總是幹這種讓人意想不到又浮想聯翩的事?」有網友就此評論。的確,以規劃的名義,把和尚廟和尼姑庵整到一起,然後叫一個道教的名字----「南海行宮」。南昌地方政府的真是「創意無限」哪!但他們就從來沒考慮過僧人們的感受和幾千年來佛教的傳統和戒律嗎?再說「行宮」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讓尼姑和尚住一起的南海行宮,是什麼意思?

明知不可為,為何地方政府要做這種讓億萬人貽笑大方之事?近些年來,被商業化、被產業化,是幾乎所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宗教寺廟堂觀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官員圍繞著經濟增長率展開了激烈的政績競爭,而發展旅遊業被認為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捷徑。地方政府紛紛發掘和經營本地的文化資源,幾乎所有的文保建築、宗教場所、名人故居,在政府眼裡,都變成了可用以發展旅遊業的經濟性資源。

也正是基於純粹的經濟目的,地方政府才對於修繕、重建寺廟、故居,有極高熱情。在這些項目中,無論是孔子那樣的聖賢,或者是西門慶這樣的流氓,只要有經濟利益,一切皆不足懼,哪怕是打破佛教幾千年的傳統和戒律——「讓和尚尼姑住一起」!再說從地產開發的角度來看,這不正是當下流行的商業開發模式嗎?人家把宗教都搞成了專業市場、綜合體。難怪有南昌當地網友評論稱:「咱南昌就搞專業宗教市場,把規模搞大成為全國首個集和尚、尼姑、道士、喇叭、修女、神父等為一體的專業宗教基地。」

也許正是基於地方政府這樣的產業化安排,在規劃的時候,出這樣的「餿主意」也能被多數通過。並且一點也不難為情,因為,他們並不是站在宗教的立場想問題,而是像一個投資者那樣思考問題:既然做,就要賺取一定利潤,如果不能騰出塊地方來,我豈不是做了賠本買賣?正是所謂的「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在政府的產業化經營規劃中,寺廟、堂觀、包括名山大川本身,都不是主角,主角是金錢。

有人說,這是一門新的生意,不要技術,不需廠房,打的是廟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誠和信仰攫取暴利。甚至有人說修造寺院,是比走私軍火、販毒、販賣人口這三種最暴利的生意收益更好的大生意。正因如此,如今眾多寺廟不僅都變成了當地政府的搖錢樹,所以,很多地方即使原來本沒有的,後來也要造一個,而且越大越好。因為大一點的廟,不光人氣旺,其收入可謂財源滾滾,是中型上市公司都所比不上的:財大氣粗的施主們的施舍——這可是無本生意,甚至連稅都不用上的。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當所有領域都成為商業領地,連佛門淨地都難逃劫數,當賺錢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金錢成為社會評價的唯一尺度,當道德勢單力孤,而精神魂飛魄散,從某種意義上,我們迎來了別樣的政教合一。在這個大一統的宗教面前,儒教道教佛教無不退避三舍。而寺廟所本來應該具有的宗教場所功能,卻幾乎成了擺設,尤其是令那些虔誠的信眾感覺到一種信仰受到褻瀆的不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或許也是導致中國人沒有自己的信仰的深層次原因之一了。

自古以來寺院產權都清楚,寺院歸僧人們所有,就像清真寺歸穆斯林,喇嘛寺歸藏傳佛教徒。寺廟作為千百年來人類寄託美好願望的宗教場所,發展到今天,竟然成了打造GDP政績的賺錢機器,無論如何都是信仰的悲哀。在這個世界上,免費的東西都是無價的,信仰作為安撫人類靈魂的存在,不應該跟商業有太多的關係,寺廟不該沾染過多的銅臭味,應該能夠自持,這樣才能贏得人們尊重,也才能使自身長久地發展下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風青楊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