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茶之韻(組圖)

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很早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他們發現了茶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從而找到了與茶的天然契合點。茶不僅可以啟發他們的文思畫意,也是他們的精神寄託。通過飲茶,他們得到了一種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愉悅。在他們的作品中,茶是溝通天地萬物的媒介,也是托物言志的方式。文/蔣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

一、名著賞茶

中國四大名著中,都不乏對茶的描寫,其中又以《紅樓夢》為最,可以說是「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其中包括茶的分類、茶禮茶俗、茶詩茶具等等,細節精微,意蘊深遠,由此可見明清時期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紅樓夢》

在《紅樓夢》中,「櫳翠庵品茶」是一個寫茶非常精彩的部分,可以說櫳翠庵品茶集中國茶文化之大成。這段故事開端很簡單,就是賈母乘興陪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受到妙玉隆重的接待。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詳細論說了茶道所講究的選器、用水、品茗等,讓人大開眼界。

先從茶具來說,妙玉給賈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茶盤裡放著成窯五彩小蓋盅,是明成化年間景德鎮官窯所產茶具。給同來眾人的茶盞則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而不同的人喝的茶也不盡相同,賈母用富態高貴的名茶才能顯示其身份,因此她喝的自然是「老君眉茶」,其他人如林黛玉喝龍井茶、王熙鳳喝楓露茶。名茶還需要好水泡,妙玉給賈母泡茶用的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而後來在另一處請黛玉、寶釵喝茶,居然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不但如此,請黛玉、寶釵喝茶的茶具也可以說是古玩奇珍,給寶釵使用的是一隻用隸書鐫著的相傳系晉代豪門王愷的珍玩;給黛玉使用的是一件形體似缽而小,用垂珠篆刻鐫著的「點犀盉」,取「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詩意,用珍貴的犀牛角精鏤而成,為宋代蘇東坡鑑賞的古董。這些珍奇古董,用之於飲茶的情趣,別開生面。

除了名茶好水,還要講究烹茶藝術,小說中妙玉自風爐上扇滾了水,另泡一壺茶。名茶沖泡要掌握好開水溫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開水沖泡,使茶葉清醇幽香,茶葉品質又不受損壞。妙玉還藉著與寶玉對話道出了茶道之「品」的實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

《紅樓夢》中的好茶還有六安茶、普洱茶、龍井茶、楓露茶等,根據功能還有漱口茶、醒酒茶、消食茶等分類,比如林黛玉初進榮國府時,曾有飲用二道茶的場景,第一道茶是漱口茶,第二道茶才是品飲。

《紅樓夢》中,品茗賦詩,也留下許多詠茶名句。如:「一局輸贏料不真,香消茶盡尚逡巡」;「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苦茗成新賞,孤松訂久要」;「烹茶水漸沸,煮酒葉難燒」等等。

《水滸傳》

水滸中寫茶也很細緻,裡面提及的茶湯多姿多采。潘金蓮四次到隔壁的王婆茶鋪,便提到四種茶湯:梅湯(茶中放幾粒烏梅煎制而成)、和合湯(一種甜茶)、薑茶和寬煎葉兒茶。所謂「薑茶」,乃是宋元流行的「七寶擂茶」中的一種比較高檔的茶品。以一些薑片作佐料,再加一些糖同茶葉放在一起,用沸水沖泡。

不但如此,茶在小說中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如王婆向西門慶推薦梅湯,從而表明她看穿了西門慶想勾搭潘金蓮的野心,以此來暗示自己可以為其「做媒」,後來西門慶再次拐進王婆的店裡,王婆又說,大官人,吃個和合湯如何?這和合湯一般用在婚宴中,等於是進一步暗示,自己能幫助成就好事。

水滸中還有一個喝茶習慣——飯後喝茶。施恩為利用武松奪回快活林,每天安排人給監獄中的武松送飯,「武松吃罷飯,便是一盞茶」,而為武松換牢房的理由是:「請都頭去那壁房裡安歇。搬茶搬飯卻便當。」因為一隻公雞,時遷被祝家莊擒去,楊雄、石秀到李家莊求救,主人李應「就具早膳相待。飯罷,吃了茶」。而第三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寫到:「(史進入城)只見一個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進便入茶坊裡來,揀一副座位坐了。茶博士問道:‘客官,吃甚茶?’史進道:‘吃個泡茶。’茶博士點個泡茶,放在史進面前。」這裡說的茶博士,其實已經是身兼煎茶、煮茶、沏茶、泡茶之職的師傅了。

《西遊記》

中國飲茶在唐代以煮茶為主,這一時期主要是餅茶,而《西遊記》中多是提壺沖泡。第16回中,唐僧一行來到觀音院,遇見一老僧,叫獻茶時,一個小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這裡所用的茶具如茶杯、茶鐘等,在唐宋時是沒有的。可見《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生在明代,寫唐代的事情,未免偶爾會穿幫。

據說,吳承恩寫的《西遊記》,其中場景很多都和現實生活中的連雲港[0.96% 資金 研報]雲臺山相似,今天在雲臺山還有一副對聯,「一部西遊未出此山半步,三藏東傳並非小說所言」,雲臺山也產茶葉,而且茶芽香葉俯首可拾,因此,以茶為菜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反映在小說中,便是不同的茶飯。

《三國演義》

也許羅貫中也查閱了歷史典籍,知道在三國時期喝茶是沒有太多可以講的,所以三國裡面對茶的描述都比較簡單,一般就兩個字「茶罷」,然後主人翁該幹嘛幹嘛去了。有意思的是,雖然典籍沒有記載,但現在湖南的擂茶卻留有三國的傳說。據說三國時,張飛領兵途經武陵桃花源時,部隊瘟疫流行,進退不得,苦不堪言。當地山上住著一位鶴髮老人,素聞張飛大名,有心要去醫治將士之病,於是獻上祖傳秘方——擂茶。張飛和官兵飲服後,病情大好,遏制了瘟疫的流行。

二、名畫賞茶

我國以茶為題材的繪畫,多為唐代以後,從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人們飲茶的特點。

調琴啜茗圖(唐 周昉)

畫中五個人物,一個坐而調琴,一人側坐面向調琴者,一個端坐凝神傾聽琴音,一個僕人一旁站立,另一僕人送來茶茗。畫以「調琴」為重點,但茶飲也相當引人注目。圖中人物啜茶的出神背影和調弄琴弦的細緻動作,都被描繪得很精確而富有表現力。這幅畫通過剎那間的動作姿態,描繪出古代貴族婦女在無所事事的單調生活中的悠閑心情。飲茶與聽琴集於一畫,說明瞭飲茶在當時的貴族文化生活中已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茗園賭市圖(宋 劉松年)

鬥茶是指烹茶質量的比賽,始於唐末、五代,盛於兩宋。劉松年比較知名的茶畫有《攆茶圖》《鬥茶圖》《茗園賭市圖》等。這些茶畫題材迥異,卻反映了當時茶事活動的不同側面,其中《茗園賭市圖》最有名。圖中四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邊有一挑茶擔者,旁有一婦拎壺攜孩邊走邊看。描繪細緻,人物生動,一色的民間衣著打扮,這是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

鬥茶圖(元 趙孟頫)

和劉松年相比,趙孟頫的《鬥茶圖》名氣更大,而且頗有點「正在進行中」的動感,畫中左前一人,足穿草鞋,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誇耀自己的茶質香美。身後一人雙袖捲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壺,正將茶水注入杯中。右旁站立兩人,四目凝視,似在傾聽對方介紹茶的特色,並準備回應。圖中,人物生動,布局嚴謹。人物模樣,不似文人墨客,而像走街串巷的貨郎,這說明當時鬥茶已深入民間。

事茗圖(明 唐寅)

唐寅就是大家熟悉的唐伯虎啦。在這幅畫中,有一座青山環抱、溪流圍繞的小村,參天古松下茅屋數椽,屋中一人置茗若有所待,小橋上有一老翁倚杖緩行,一童子抱琴隨後,似應約而來。細看側屋,則有一人正精心烹茗。畫面清幽靜謐,而人物傳神,流水有聲,靜中有動。透過畫面,似乎可以聽見潺潺水聲,聞到淡淡茶香。

玉川煮茶圖軸(明 丁雲鵬)

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有「茶中亞聖」的美譽,後世也有畫他飲茶的。這幅畫中,兩棵高大芭蕉下的假山前,坐著主人盧仝,一個老僕人提壺取水而來,另一老僕人雙手端來捧盒。盧仝身邊的石桌上放著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雙目凝視熊熊爐火上的茶壺,壺中松風之聲隱約可聞。

三、詩詞賞茶

關於茶的詩詞,可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指「詠茶」詩詞,即詩詞的主題是茶,這種茶葉詩詞數量略少;廣義的指不僅包括詠茶詩詞,也包括含有「茶元素」的詩詞,這種詩詞的數量就很多了。我國的廣義茶葉詩詞,據估計:唐代約有500首,宋代約1000首,再加上元、明、清,以及近代,總數當在2000首以上。

中國最早的茶詩,是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全詩280言,56句,陸羽《茶經》選摘了其中12句。

吾家有嬌女,姣姣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其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
馳鶩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
心為茶歌劇,吹噓對鼎瀝。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雙嬌女調皮可愛的神態:在園林中游玩,果子尚未熟就被摘下來。雖有風雨,也流連花下,一會兒功夫就跑了幾百個來回。口渴難熬,她們跑回來,模仿大人用嘴吹爐火,盼望早點煮好茶水解渴。詩人詞句簡潔、清新,不落俗套,為茶詩開了一個好頭。

在眾多詩人當中,據統計,宋代詩人陸游詠茶詩寫得最多,有300餘首。

而寫得最長的,要數大詩人蘇東坡的《寄周安儒茶》,五言,120句,600字。這首詩開頭說在浩瀚的宇宙中,茶是草木中出類拔萃者;結尾說人的一生有茶這樣值得終生相伴的清品,何必再像劉伶那樣經常弄得醺醺大醉呢?此詩讚茶云:

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
香濃奪蘭露,色軟欺秋菊……
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
乳甌十分滿,人世真跼促。
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

以下是幾首著名的「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飲茶歌》)

唐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這首詩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麵。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腋下彷彿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輪,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與此詩中,與皎然一同品茶的,竟是我國的茶聖陸羽,全詩不見一處察人之句,卻處處流露著對陸羽的欣賞與稱道。

浣溪沙

宋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蘇軾在長路之中,口渴難耐,敲門乞茶。於困苦之時,想到了茶中的清苦,便也有希望了,這或許是古代君子共同的精神寄託。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