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民辦學校一個安生的「家」
【看中國2014年08月27日訊】鄭州一民辦小學1年內搬遷3次,挖掘機堵門窗戶損毀。8月25日是鄭州市中小學開學的日子。鄭州市金文小學如期到校報到的學生,被眼前的情景嚇了一跳:校門被挖掘機堵住,大門和傳達室被拆,校園裡還停著一輛挖掘機。由於城中村拆遷,學校又要搬了,這是一年內學校第三次面臨搬遷。(8月26日《河南商報》)
學校成了拆遷工地,且不說是否影響孩子的學習,單是安全問題就夠讓人擔心的了。可是沒辦法,孩子們現在必須在這裡先湊合著上課,等待搬遷。1年內搬遷3次,真把學生和老師們折騰苦了。我也在鄭州,我家附近的一個城中村去年拆遷,一個打工子弟學校也被拆了,不知道現在搬往何處,更不知道學校的孩子是否都可以方便地入學。而隨著城市拆遷的不斷進行,類似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多,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城市拆遷改造是大勢所趨,但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要多考慮實際情況,兼顧各方利益。那些被「攆來攆去」民辦學校,雖然辦學條件可能不太好,可畢竟承擔著為城市分擔教育壓力的作用,是對教育資源不足的有益補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並且,民辦學校接納的很多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為他們提供了方便。一位家長說,學校搬遷後一下子遠了好多,孩子上學有些不便,「不過我們這裡的家長多是外地人,孩子有個學上就已經知足了。」如此淳樸的家長,令人感動,城市裡必須也應該能夠給她的孩子留一張書桌。
被「攆來攆去」的民辦學校,大多辦學規模小、資金有限,很多時候都被卡在房租太貴上。有的大學校舍閑置,但寧願租給培訓機構也不願租給小學。為什麼?培訓機構給錢多。這就迫使一些學校只能在城中村等房租便宜的地方安家,陷入「拆遷——搬家——再拆遷——再搬家」的惡性循環。對此我有幾點建議:一是政府採取措施鼓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提升民辦教育的整體水平;二是針對民辦學校採取一些幫扶政策,比如幫他們協調房租能接受的場地等等。給民辦學校一個安生的「家」,利國利民,也體現了對教育和未來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