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君】千古茶神陸羽的傳奇故事(圖)
品茶是文人的雅趣,茶能入畫,也能入詩,以茶學禮可以改變人的品性。(網路圖片)
陸羽(公元733-804年),唐朝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被後人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也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吁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 年),陸羽在苕溪(今浙江西北部)隱居。皇帝曾兩次召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以著書為事,又愛飲茶,著有《茶經》三篇,對茶的源流、飲法及茶具都有詳細的論 述,是全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歡飲茶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品茶是文人的雅趣,茶能入畫,也能入詩,以茶學禮可以改變人的品性。陸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他生性淡泊,不慕名利,隨遇而安,唯一的樂趣是買來最好的茶葉和茶具,烹煮香茗與朋友同享。同時,他也看到了自唐初以來,各地飲茶之風漸盛,但飲茶者並不一定都能體會飲茶的要旨與妙趣。於是,他下決心致力於茶學研究,踏訪考察各地的茶葉情況,蒐集第一手資料,寫出一部茶學專著,以便讓後人都知道種茶、焙茶的技術以及飲茶、品茶的益處和樂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整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奠定了他成為千古茶神的歷史地位。
遭遺棄寄身佛門 尋自由出逃寺院
根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被遺棄於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時的陸羽才三歲,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一個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時,陸羽被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發現在一座小石橋下,並帶回寺中撫養。
智積禪師在收養了這個棄兒之後,讓他削髮為僧,收為弟子,期望他以後能繼承衣缽。然而,寺院之內的冷峻肅靜,僧人們面無表情的面孔,單調的、清一色 的僧衣,以及千年不變的清茶淡飯,嚴格的佛門清規戒律,都讓有著倔強個性和自尊心的小陸羽感到無法忍受,於是他產生了返回世俗的念頭。
當智積禪師覺察到小陸羽對佛經並不熱衷,並且經常閱讀儒家的書籍時,就決定對這個小弟子進行一番勸誡。於是,就在寺院之中展開了一場佛儒兩道之爭的 大辯論。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小陸羽在這場辯論中,表現出了驚人的膽識和雄辯的口才,師徒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還是各持己見,不歡而散。
而智積禪師在這之後的日子裡,對他嚴加管束,使他選擇了從寺院出逃這條路。在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十三歲的陸羽為施展抱負,實現平生夙願而逃出了寺院。他出逃之後,來到了一個小劇團裡當伶人。他的相貌醜陋,又有口吃,所以並不適合登臺演出,只是從事編劇業務。由於陸羽為人忠厚正直,樂於助人,人又聰明,所以深得劇團成員們的信任。
李齊物慧眼識英才 崔國輔品茶得益友
在陸羽的前半生,他的人生經歷曾經受到了四個人的重大影響。這四個人中有兩個人是僧人,另外兩個人是官吏。兩個僧人是智積和皎然,兩個官吏是李齊物和崔國輔。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河南府尹李齊物被朝廷任命為竟陵太守,他慧眼識英才,看到十三歲的陸羽是一個聰慧異常的少年,就決定將陸羽留在郡府裡,親自教授他詩文,這件事成為陸羽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李齊物後來在一次聚飲中,看到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其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潛心攻讀「經史子集」。
在人生歧路上徘徊已久的陸羽,這時才真正開始了學子生涯,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孤苦無依的陸羽,都得到了李齊物的關懷和照顧,這對陸羽後來能 成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學專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陸羽課餘之際常去西龍尾尋找中草藥,為同學治病。一次去採擷野菊花,在半山腰一塊一丈方圓大墜石旁發現一泓清泉,後請人開鑿泉井。此井旱而不涸,滿而不盈,清冽透亮,甘甜爽口,被後人取名為「陸羽泉」。
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被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與崔國輔相識。兩人經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崔國輔長於五言小詩,並與杜甫相善。陸羽得其指點,學問又大增一步。他們兩人往來頻繁,宴談終日,情誼日漸深厚,成為忘年之交。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決定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得知陸羽想致力於茶學研究的宏願之後,毅然贈予他白驢和烏封牛、文槐木書篋等物,從財力上支持他進一步鑽研茶學的遠大志向。
妙喜寺皎然識相知 立壯志陸羽著茶經
陸羽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到達了吳興,在烏程縣杼山的妙喜寺與詩僧皎然相識,此後他就住進了妙喜寺。陸羽自與皎然結識,直到他們相繼辭世,歷經四十餘年,交情始終不渝。真正達到了生相知、死相隨,佛緣高情,生死超然的境界。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吳興山間,閉門著述《茶經》一書。期間他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 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四年後,他根據在三十二州的調查資料,寫成《茶經》初稿。其後,在大量讀書、翻閱資料的基礎上修訂成書,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經》一書在皎然的幫助下,得以付梓發行。
《茶經》全書系統總結了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學、茶藝以及陸羽自己的體會,包括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質和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藥用價值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學研究體系。
《茶經》分為三卷,共十個部分,計七千餘字,其思想與格調幽深清麗,主要內容包括: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 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 法、茶品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記當時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位次;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十之 圖,陸羽主張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置諸座隅,以備便覽。
公元799年,陸羽在年近古稀之際回到湖州青塘別業定居。在那裡愉快地度過了晚年,於公元804年辭世,終年七十二歲,葬於湖州天杼山。他逝世之 後,後人尊其為「茶神」,不僅在生產、品鑒等方面,就是在茶葉貿易中,後人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裡,認為這有 利於茶葉貿易。他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體現了他高尚的人格品德: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