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老實之人當上了皇帝的故事(圖)
朱高熾(網路圖片)
朱元璋駕崩時,建文帝聽從齊泰建議,不許諸王回京奔喪。建文元年,五名藩王被定罪消藩,其中一名藩王自殺。當時,燕王(即:後來的明成祖)的三個兒子在京城(南京),燕王憂慮,於是稱病請求讓兒子回北平侍疾,齊泰欲抓捕燕王的三個兒子,但燕王妃的兄弟徐增壽透信給三人,朱高熾和兩個弟弟逃走了。
靖難之役時,擁有五十萬大軍的李景隆,趁燕王去大寧收編寧王兵時,包圍了北平,在九個城門駐軍。北平城裡只有燕王妃、燕王長子朱高熾、和一萬士兵。朱高熾遵從父親「嚴加守備,敵至,要謹慎,不要出城應戰」的命令,與母親一起,堅守北平,使燕王妻、兒得以保全。
他的倆個弟弟生性狡猾,會討好父親。宦官黃儼等與他弟弟結黨,詆毀他。
方孝孺趁機行反間計,為建文帝獻計說:「燕世子孝謹仁厚,深得國人之心,燕王最喜愛他,而其弟高燧狡猾,素來妒忌世子受的寵愛,屢次對他父親進讒言誣陷世子,他父親都不信。現在只要用計離間燕王的世子,燕王既疑世子,則必歸北平。」
方孝孺就起草了書信,派錦衣衛送書信給朱高熾,許諾以王位。但朱高熾不開啟書信,就把信連同信使,送到燕王軍中。
當時的宦官黃儼為人奸詐陰險,向來被朱高熾反感,而朱高熾的弟弟與黃儼結黨。等錦衣衛拿著書信到達時,宦官黃儼已經先派人對燕王報告說:「世子已與朝廷(指建文帝)通信密謀。」朱高熾的弟弟也說黃儼沒說錯,燕王不信。當時,朱高熾留守北平、燕王在外領軍,溝通解釋多有不便。戰爭異常激烈,連燕王都多次險些戰死。如果燕王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就只有死路一條。朱高熾如果背叛,等於把燕軍將士至於死地,燕王如果不處置,難以向燕軍將士交代。朱高熾收到這種書信,是非常被燕軍將士忌諱的。
黃儼等人剛說完讒言,朱高熾派人押送書信的錦衣衛信使就到了。燕王開啟書信,看後,嘆道:「(使反間計的人)差點害了我的兒子。太陰險奸詐了。我至親父子都被他離間,何況(皇帝和我)君臣呢?」嫌疑盡釋。朱高熾才得倖免,使燕王父子沒能被離間。這歸功於朱高熾秉性誠實的品格。假使換一個狡猾性格的人處在他的境地,一定會狡猾的為自己盤算,開啟書信,就有嘴說不清了,難逃被離間的下場。可見,人不能狡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的緣故,是因為他不像他弟弟那樣狡猾。當時,皇后規勸皇帝不要立朱高熾的兩個弟弟為太子,因為朱高熾的兩個弟弟狡猾、驕橫,品德、性格不好,而朱高熾品德好。皇帝聽從了皇后的規勸,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後來能當上皇帝,都是因為他不狡猾的品格啊。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他父親數次出征,留朱高熾監國,他默默無聞的處理政務、及時賑災,使父親沒有後顧之憂。
他的倆個弟弟,伺機用讒言構陷他。有人問他:「知道有進讒言的人嗎?」他說:「不知,我只知道盡職做兒子的份內事罷了。」
宦官黃儼等謀立他的弟弟高燧,事被發覺,伏誅。朱高熾不記前嫌,盡力為弟弟高燧解釋,使弟弟高燧得以免死。
朱高熾即位後,改元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雖然朱高熾因為建文屬臣的建議險些被扣作人質、又險些被建文屬臣的反間計害死,但他不怨恨。朱高熾繼位後,下令赦免了建文諸臣家屬、外親全家。
他下詔說:「用刑是用來禁暴止邪,引導民向善,而不是為了誅殺。」「自今起定罪都要依照法律。」「各司不得鞭打囚犯的背、以及施加宮刑。有自宮的以不孝論。非謀反。不要連坐親屬。」「其餘誹謗禁,有告者一切勿治。」即是禁止誹謗、遇到誹謗者告發、對被誹謗的人一概不要治罪的意思。
朱高熾遭遇反間計、和誣陷,數次瀕臨被猜疑的危險邊緣,但他都能靠誠敬、謹慎獲得保全;並能施行仁政,都是因為他本性仁善、純樸啊。
他還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他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洪熙皇帝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洪熙皇帝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爭,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一代仁主的稱號。
(出自《明史》《明通鑒》《明太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