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海外受捧 美媒:有中國特色的死亡(圖)


《華爾街日報》:《第七天》揭開了腐敗充斥的中國社會瀕臨精神破產的現狀(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3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端木珊綜合報導)在中國大陸反映比較冷淡的小說《第七天》,在海外頗得好評。小說以一個普通人死後七天的所見所聞為敘事線索,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其揭開了腐敗充斥的中國社會瀕臨精神破產的現狀。

《第七天》是中國先鋒派作家余華去年推出的長篇小說。余華在接受法廣採訪時曾表示,寫《第七天》是想把「中國這二,三十年發生的那些,大家今天來看都不會覺得奇怪,但是後人可能會覺得很荒誕的現實集中地表現出來。」

小說以主人翁楊飛死了以後,收到趕赴火葬場的通知為開篇,講述他在奔赴火葬場聽到和看到的故事。

這些故事包括:墓地與殯儀館火化等級分明,貧富之間存在明確界線;強拆所導致的悲劇不斷;商場大火,死亡慘重,官方在死亡人數上大作手腳;醫院將死嬰做醫療垃圾處理;城市在地下室生活的鼠族群體;一殺人犯已被槍斃,被殺者卻忽然出現……

小說自推出至今在中國反響冷淡,但在國際卻頗受好評。《華爾街日報》3月26日以《有中國特色的死亡》為題發表評論,指出這部小說揭開了腐敗充斥的中國社會瀕臨精神破產的現狀,而這是遭到管制的新聞媒體所無法呈現的。

評論說,小說集中了各種各樣的死亡,反映了這個活人的世界。如小說中的早期場景之一,楊飛到達殯儀館後,在那裡死者們排隊拿號等待火化。富有的男女穿著精緻的長袍坐在扶手椅當中等待,而窮人只好坐在塑料座椅上。

然而,當市長出現後,這一等級結構被顛覆了——市長在與一名妓女淫亂時暴斃,他在一間VIP豪華套間裡等待火化。

評論稱讚,在審查越來越嚴厲的中國,余華沒有去對此指手畫腳,而是用了一種講述當代現實的別樣方式,讓讀者所讀到的人物足以描繪出一個瀕於精神破產邊緣的社會,一個充斥著腐敗的國家。

余華認為:「與現實的荒誕相比,(《第七天》)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他說:「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

余華,1960年4月出生,曾著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三篇長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20種語言。余華的長篇小說,多以各自不同的敘述方式,通過一些小人物個人的經歷和遭遇,展現中國社會在某個時期的面貌給個體造成的苦難。

本文留言

作者端木珊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