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多變天氣,平肝保暖
俗語說春天後母臉,春天多愁善感。天氣善變,戶外活動增多,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風邪的侵犯。無論是掃墓還是踏青,都應做好保暖工作,最好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防止外邪的入侵」。孕婦、老人和身體虛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
春天,風比較乾燥,加上人體內肝火旺盛,內外相結合,就容易出現口乾、鼻乾等症狀,在外出時,除了保暖,還要多飲水。飲食方面,以平肝補腎潤肺為主,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姜、蔥、韭菜宜適度進食,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鮮上市的果蔬。
2、「發」物不可多吃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補精益氣,少吃「發」物,少吃筍、雞等傷肝食品。可以多食山藥、西紅柿、土豆、莧菜等食物及水果。
3、養生重在養肝
傳統的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係。所以,春季的養生保健方法應以養肝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臟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因此,春季養生重在養肝。調養肝臟有「養肝」和「清肝」之分。具體方法有多種,如以肝養肝、以味養肝、以血養肝和以菜養肝等。
4、飲食清補為主
清明,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四肢麻痺,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因而養血舒筋最為重要,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
5、不妨喝點菊花茶
清明前後,不妨喝一些菊花茶。中醫認為,菊花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而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菊花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改變心肌缺血的功用。菊花與桑葚同泡茶喝,桑葚有養血柔肝,益腎潤肺的作用,可以收到肝肺同養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久服菊花,疏泄太過,又會使肝木失於滋養,反倒傷肝,因此飲用菊花茶也要適量
6、高血壓患者少食肝臟類食物
清明節氣前後是高血壓的易發期,人們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反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對高血壓患者來說,清明節氣期間最忌食用肝臟類食物。還應強調低鹽飲食,做菜時要盡量少放鹽,以清淡為宜,同時應增加鉀的攝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在運動上,要講究適當,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練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
7、外出踏青,「動」宜適度
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除了長期堅持鍛練的人,這個季節並不主張人們大幅度地「動起來」。老年人活動時心率應不超過105次/分鐘,呼吸應不超過24次/分鐘,中青年因人而異。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貧血、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以及處於結石活動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強登山。
8、外出踏青,著重護膚和胃
春季的野菜種類比較多,掃墓踏青後挖些或買些野菜帶回家,成為不少人的選擇。如果是在市郊挖的野菜,最好回家長時間浸泡,清洗一下野菜上的污染物。
清明時節正是植物性日光皮炎的易發季節,絕大多數野菜含有光敏性物質,容易引發皮炎。光敏性強的野菜有馬齒莧、芥菜、灰菜、馬蘭頭和紅花草等。如果本身就有光敏性疾病,或曾被晒傷,以及有紅斑狼瘡者,在外出踏青時最好不要過多食入野菜。如食入較多野菜,最好不要晒太陽,否則皮膚會像暴晒過一樣,滿臉通紅、火辣辣地痛,甚至會起大水皰。
從清明節開始,蟲類的活動開始活躍,到野外應避免深入草叢,最好穿著長袖衣褲及長靴,束緊袖領及褲腳口,避免皮膚暴露。
春季也是花粉過敏症高發期,有過敏體質的人到野外掃墓應戴好口罩、墨鏡,應選擇花草樹木上風方行走,必要時還應帶上防過敏的藥物。
外出踏青,尤其是帶孩子出行的,注意不要隨意採摘食用不認識的野菜、蘑菇。出現眩暈、呼吸困難、嘴唇發紫、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時,應及時喝一些溫水,人工催吐,並盡快到附近醫院就醫。
9、到了清明作息提前
為了能使陽氣更好地生發,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點起床。中醫認為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人心躁、喉乾、頭昏、目濁等不適。因此,要盡量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後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練,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抗病能力。
責任編輯: 雨柔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