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戒指為什麼沒成為中國流行的服飾風俗?(圖)

 2015-07-13 17: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當代中國的婚宴喜禮上,戒指已經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圖片來源:Pexels)

在當代中國的婚宴喜禮上,新郎、新娘為對方戴上一枚戒指作為結婚的信物,已經是不可缺少的內容。不過,這個程式原本屬於舉辦在肅穆教堂中的西方婚禮,把它搬到咱們中國人熱鬧的婚禮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結合的產物。而當我們揭開中國戒指的歷史,卻發現了另一些有趣的故事……。

各個地方,戒指各有不同的意函

戒指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古埃及的戒指是由法老的印章演變而來。印章是一種權力的象徵,王室貴族若要委派某人代表他,則會將他的印章戒指交給此人。有了這個戒指,他發布的命令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

20多個世紀過去後,直到古羅馬時期,官員們還把刻著肖像畫的印章戒指當作權力的象徵來佩戴。而且戒指在西方很早就有了確定婚姻關係的功能。西元前8世紀時的羅馬人認為,結婚戒指應戴在左手無名指上,因為這根手指上有一條血管直通心臟。不管這些說法是否有考據支持,反正古羅馬龐貝城壁畫中的已婚婦女,已經將戒指戴在無名指上了。

在中國古代,戒指並非定情信物

但是,戒指在中國古代,並不是定情信物。中國古人更習慣用更私密也更浪漫的物件來當定情信物,比如紅葉。有一則唐代的故事,提及一名深宮的宮女在一片紅葉中題詩寄情,當紅葉隨著流水流入民間,被一位名叫於佑的書生撿拾。他看見紅葉上頭提了詩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慇勤紅葉謝,好去到人間。」他亦回了兩句詩:「曾聞葉上紅怨題,葉上詩題寄於誰?」故事的最終,是才子娶了佳人。在流傳千古的美好姻緣中,紅葉,是成就書生與女子的定情信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間的定情物不是浪漫的紅葉、紅豆,那麼就是隨身的佩玉、香囊。定情物一旦交予對方手中,本是尋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重點是滲入物品中的濃厚情思。倘若香囊內還裝有一縷割下的青絲,那便是寄託終身最最篤定的誓言。

在西方,戒指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裝飾品,也與它的最初用途—用印有關。據說王公大臣們覺得法老的印章戒指挺好看,紛紛效仿,此後便逐漸演變成女人們的飾品。後來,希臘人在埃及戒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選用黃金寶石製作,設計美妙的形式和圖案,這種精美的首飾很快風靡四方。

在中國古代,「戴戒指」具有謹慎之意

那麼,同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國戒指,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裝飾習俗呢?我們翻開一部龐大的「中國服飾史」,似乎只有原始時期先民們的骨質、石質、角質等古樸材質的指環最為醒目,與眾多古老的裝飾物一起,共同體現著古人類的智慧。而此後,中國服飾史上最顯華彩的篇章,就屬於歷朝歷代不斷發展的女子頭飾、男人帶飾了。

自秦漢開始,女子的頭部就盛加裝飾,比如著名的「步搖」頭飾,是將黃金翡翠等珠寶做成鳳凰、孔雀等式樣繁多的花式飾品,裝飾在高大的假髻上,讓女子每行一步都流金溢彩;而中國自古有「君子必佩玉」之禮,男子寬衣博帶之上被精心調配出的各式帶鉤、佩玉,組成了一部樣式豐富、工藝精美的帶飾史。而作為中國傳統飾品的指環的歷史則顯得單薄許多。或許,是因為看重華美的頭飾和雅緻的佩玉,中國人忽略了大袖深衣下手指上的戒指裝飾?另外,如果漢代《五經要義》中的記錄確實,戒指自古具有避忌帝王寵幸的特殊意義,那麼,「戴戒指」的確是個應該謹慎而為的事,也就不會成為流行的服飾風俗。

也有學者從婚戀文化的角度來探究其原因。就像西方人絕不會輕易摘下自己手指上的結婚戒指,如果魏晉時傳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戀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著那麼高超的首飾加工工藝水準的中國人,也會創造出一片同樣華麗多彩的戒指風景。然而,這個「胡俗」並沒有像胡舞、胡樂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樣融入中原文化,發展成一種延續不斷的婚姻習俗。因為在古代中國,它沒有生根發芽的土壤。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婚姻並非自由戀愛之果

不過,中國古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直接表達自己情愛的機會。《詩經•豳風•伐柯》中有詩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想娶妻結婚沒有媒人可不行。在古代禮儀著作《儀禮》中,對結婚過程已經有了明確規定,即「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每一禮,都需要中間人來完成,並不給新婚男女直接見面的機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婚姻並不是男女個人的私事,而是家族、宗族的大事,男女兩家要交換的重要「信物」則是婚書和聘禮。也正因為這樣強大的、頑固的婚姻禮制,使古代人對愛情一向隱晦,不事張揚,即使男女雙方有情,也是極私密的事,那些以貼身的玉珮、荷包、絹帕作信物聯繫一雙戀人的故事,我們也只能在戲曲中有所見識,這些故事可以說都是古代中國人對男女自由戀愛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現實生活中婚姻狀況的無奈。

黃正建先生認為,「戒指與婚姻的聯繫是以男女之間的自由交往、自由戀愛為基礎的,只要中國古代的社會不允許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只要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沒有根本的改變,具有訂婚意義的戒指的使用就不會發展起來」,因此,「戒指歸根結底屬於外國文化範疇,不能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直到近代,自由戀愛的觀念伴著洶湧的西風進入中國,西方的婚姻形式、婚戀文化影響了中國人,教堂式的婚禮、在神父主持下戴上神聖的戒指表示終生相愛相依的程式,才吸引了中國人的目光。戒指,這枚小巧精美的金石飾品取代了玉珮、香囊,逐漸成為中國人光明正大的婚戀的信物。

責任編輯: 君如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