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練袖舞:中國古典「水袖舞」(圖)


令人目不轉睛的水袖舞。(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中國古典舞

中國自古就有長袖善舞的說法,上至春秋戰國、秦漢,下至隋唐、明清的舞蹈中,拋動長袖的舞姿時常可見。可以說,舞袖是中國舞的一大傳統特徵。歷代文人筆下對此有著忠實的記錄。

漢代傅毅的《舞賦》中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張衡《觀舞賦》中有「裙似飛鸞,袖如回雪」之詞。唐代詩人劉方平《銅鵲妓》中寫道:「淚痕沾井干,舞袖為誰長」;謝偃《踏歌詞》中有:「倩看飄秕雪,何如舞袖回」;陳標《長安秋思》中有「舞袖慢移凝瑞雪,歌塵微動避雕樑」;李治《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中有「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塵」;李白《送長沙陳太守二首》中有「定王垂舞袖,地窄不回身」;《白紵辭》中有「吳刀翦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輝,揚眉轉袖若雪」;飛司空圖《白菊三首》中有「不辭暫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卻回」;邢鳳《夢中美人歌》中有「舞袖弓彎渾忘卻,羅衣空換九秋霜」;湯惠休《白紵舞辭》中有「桃花水上春風出,舞袖逶迤鸞照日」;白居易《夜宴醉後留獻裴侍中》中有「翩翩舞袖雙飛蝶,宛轉歌聲一索珠」;宋代詞人柳永《思歸樂》中寫道:「皓齒善歌長袖舞,漸深入,醉鄉深處」;晏殊《木蘭花》中有:「爐中百和添香獸,帘外青蛾回舞袖」,當長袖飛舞起來,或伸展或捲曲或交橫,似夢似幻,如彩蝶舞動,如風戲白練,如銀蛇騰空……令人目不暇接。根據史料,漢代的盤鼓舞、長袖折腰舞,南北朝的白紵舞,唐代的綠腰舞、霓裳羽衣舞等都有精彩的舞袖表演。

袖舞的發展:長袖與廣袖

擁有泱泱大國氣象的唐代,是舞蹈發展最為璀璨的時期。從唐代的樂舞文字記載和圖像來看,袖舞在這一時期大致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長袖的發展,特點是「極其長袖」。唐詩中有「纖腰弄明月,長袖舞春風」就表明瞭此項特徵。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大多身披或手執長長的錦帶,在身體周圍上下飄舉,左右迴旋,這種持帶而舞的形象正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形式,其中不難看到漢代巾袖舞蹈之風。只是「長巾」變為「長帶」,更為飄逸。

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廣袖的發展。廣袖大衣、抹胸和雲肩是唐代婦女盛行的服飾。廣袖在舞蹈中的出現使袖舞多了一些華貴和大氣,與富華宮廷和仙境的感覺更為貼近。李白在描寫《高麗樂》的舞蹈時,曾經寫道:「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說明該舞蹈有「廣袖」的形態。

璀璨的唐王朝雖然落下了歷史的大幕,但緊隨其後的五代十國的袖舞依然承繼了唐朝的傳統,不過華貴之氣已經不如盛唐時期,形態出現了生活化的傾向。

到了宋代,國力日漸衰弱,一方面,宮廷舞蹈愈加少了生氣,出現了程式化的規範;另一方面,以往的宮廷舞蹈藝人散落在民間,促進了民間歌舞的發展,戲曲藝術脫胎而出。袖舞亦從原先只屬於舞蹈的範疇,開始融入進了綜合唱、念、作、打的戲曲藝術中,它不僅成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表現手段,也成為一門獨特的技巧。

水袖

「水袖」是指戲曲人物服裝袖子前面裝飾加長的白綢子。演員在表演中可以通過使用水袖各種不同技巧來表現人物性格,表達不同的情感。後來,又從戲曲中演化出了獨立的水袖舞,舞蹈超越了戲曲中行當表現特定人物的侷限和動作的程式化。

不過,根據現代從唐代徐懋公的墓裡挖掘出土的壁畫來看,可以發現唐代已經有了水袖舞。但是,現在的水袖舞與唐朝的水袖舞有一些不一樣,現在的水袖舞是從戲曲裡挖掘出來的,戲曲中的水袖中間是開了一個叉的,而唐朝的水袖舞中的袖是一個筒袖。至於唐代水袖舞具體的表現力如何,我們只能想像它的美麗飄逸了。

水袖舞

水袖舞具有典型的中國式古典意象,它的表現力豐富,充滿了詩的韻味,其主要特徵是「寫意多於寫實,在抒情中敘事」。它既可以表現「當肯嫁東風,無端卻被秋風誤」的自嗟自嘆、傷感、無奈的情緒,又能表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那雄偉、壯麗的景色和開朗、豪邁的氣概。

要將水袖舞舞好的關鍵是指、腕、肘、肩四者要協調和統一。從外部動作講,首先要求頭(上)、腰(中)、腳(下)的相互對稱,與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腳的統一與配合;然後是肩、肘、腕的追與隨。所謂追、隨是分清動作的主次關係,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強弱、活動幅度的大小等。而演員必須做到鬆弛、協調,內緊外松,挺拔含蓄,剛勁而柔韌。

水袖舞的動作分為出袖、收袖、揚袖、沖袖、搭袖、繞袖、撇花,表現「剛烈」或「憤怒」,則多用抓袖、沖袖;用快收、快放較強烈的袖技,表現剛烈的性格和憤怒的情緒;表現「靈巧、喜悅」,則多用繞袖、撇花的靈活變換。水袖舞的動作要求是使水袖成為身體的一部分,而不僅僅作為一個裝飾性的動態,因此要求舞者動作幅度大。

舞者通過熟練的運用水袖,將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它是一種無聲的藝術語言,觀者通過水袖的舞動,產生無盡的遐想。

本文留言

作者茹之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