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專欄】漫談香爐(組圖)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像耳爐(圖片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香爐,即是焚香的器具。在中國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廣泛而又差別頗大、造型各異的就屬香爐了。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挂畫並列為「四藝」,於是,香爐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物品。古人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在讀書彈琴之前,先焚一爐香,可以淨雜念而使精神集中。
古人重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美德,自古以來,在祭拜天地神祇和祖先時;均在香爐中上香,表示敬意。
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作為敬神禮佛的祭祀禮器,香爐被廣泛使用。
中國香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中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向天祈福,讓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
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彞器辨》說:「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像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彫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唐朝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就是博山青銅爐熏香時香菸繚繞的迷人意境。
宋代之前,香爐主要是用青銅和陶製成的。到了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輩出,各種瓷香爐紛紛問世。宋耀州窯香爐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例如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在繼承宋代的風尚之餘,數量與品種繁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爐為主,在器型上以三足圓爐和鬲式爐較為多見。但元代的耀州窯、龍泉窯、鈞窯也製造了體形較大的瓷爐,這些瓷爐在裝飾、造型和技法上都出現了很多變化。
明代香爐又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如像耳爐、戟耳爐、筒爐等。除部分造型及釉色秉承宋元遺風外,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更著重於圖案裝飾。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瓷、鬥彩瓷得到了空前發展。
清代建朝以後,講求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更是空前繁榮。景德鎮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裡外滿釉,光潤勻淨,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香爐在幾千年的發展與完善中,每個朝代的香爐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歷經時代的演變,香爐仍在延續著它的獨有價值的「香火」。
索耳梵文鼓釘爐(網路圖片)
衝天耳宣爐(網路圖片)
索耳爐(網路圖片)
獅首矮圈足爐(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