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自己歷史不清楚如何以對日本?(圖)
滇緬邊境的雲南騰沖,乃當年中國遠征軍擊敗日本駐軍的戰地,現當局在當地樹立多具士兵石像,紀念該場戰役。
【看中國2015年09月03日訊】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張曉輝接受香港NOW電視臺的訪問時坦言,大陸的教材一向抹殺國民黨對抗戰的貢獻,「不客觀也不公正........我們自己不把歷史問題講清楚,我們怎麼去面對日本?」
該電視臺製作抗戰勝利70週年特輯,找來了大陸不同時期的歷史教科書,分析了其中對國軍抗日的歷史描述,並採訪了張曉輝教授。該臺製作的特輯還採訪了在大陸的當年抗日老國軍。
一本1982年出版的歷史教科書說:「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進行的英勇抗戰。」全面抹殺國軍的抗戰的角色,把功勞全歸中共。
現時採用的教科書,其中一本則說明:「既存在國民黨為主導的正面戰場,也存在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敵後戰場。」但講述八路軍及新四軍的抗戰事跡,則佔了最大篇幅。
另一本則形容:「共產黨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比較早期的教科書,這兩本大陸歷史教科書雖然已經略為修正,但說中共是「主力」,依然不符史實。
張曉輝說:「國民黨開始抗戰,有一個正面戰場,以前被忽略了,這個不客觀也不公正,所以要還原歷史一個真貌。」他更強調:「我們自己不把歷史問題講清楚,我們怎麼去面對日本?」
電視臺在另一個抗戰特輯中,採訪了一名居住重慶的當年抗日國軍劉崇遠。現年93歲的劉崇遠,每天早晚都向兩個人的照片上香,一是他形容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蔣介石的銅像照片、一是在文革後為他平反的鄧小平。
劉崇遠表示,當時抗日主力是國民革命軍,他順理成章考入黃埔軍校,初期駐守陝西。1943年,他出任少尉排長,成為遠征軍,要阻截日軍由緬甸攻入雲南,威脅國民政府首都重慶。這場滇西緬北會戰,國軍在英美盟軍支援下獲勝,除了瓦解日軍在區內的勢力,亦搶通了中印公路,恢復盟軍對華物資的陸路供應,並打響了抗日勝利的第一仗。
約半年後日本投降,但國共內戰隨即展開,中共立國,劉祟遠被送返家鄉做回平民。文革期間他左耳被打聾,更經歷家破人亡巨變,父親去世,妻女分別自殺和心臟病離世,遺下當時年僅14歲的兒子在貴州行乞流浪。文革結束後,劉崇遠獲得平反,被安排在水利廠工作,但他的兒子早年更因意外墮樓頭部受重創。父子兩人目前靠3000多元的退休金和傷殘補貼過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