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風】國共一家親(圖)
連戰出席九三閱兵
【看中國2015年09月05日訊】世上有些事情實在是難以預料的,就如臺灣前總統李登輝不久前在日本一次專訪中發表親日言論,當時引起台海兩岸一片狠批。國民黨罵李登輝「作賤自己,出賣臺灣」、「賣國賊」、「走狗」。而曾經與李登輝搭檔當選副總統的連戰,宣報出席中共9.3閱兵式,消息一經傳出,臺灣朝野、輿論和民眾一片嘩然,引發強烈的反響與嚴厲的批判。連戰認同中共與李登輝認同日本,兩人不分上下、難分軒輊。李是媚日,連是投共,同樣是「作賤自己,出賣臺灣」、「賣國賊」、「走狗」。
曾任職馬政權的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嚴詞批判連戰「不是東西」、「丟人現眼」、「自貶身價」。相對於管中閔的狠批,身為國民黨提名總統候選人的洪秀柱,對連戰出席閱兵一事不但沒有批評,還跟他站在同一戰線,說「只要有助於兩岸和平交流的事當然都是好事」,並說「連戰政壇閱歷豐富在兩岸和平往來貢獻卓越」。洪秀柱前此提出「一中同表」及與中共「簽署和平協議」,導致臺灣民眾大罵她是「急統派」,是唯一公開支持連戰訪大陸的國民黨人物。洪擁連同樣「不是東西」、「丟人現眼」、「自貶身價」。
正當中共以閱兵形式來搶奪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之時,身為國民黨榮譽主席、前國民黨主席、副總統身份的連戰,不但不譴責中共這種篡改歷史的無恥行為,還跑到北京去出席展示中共軍力的閱兵式,為北京所稱的「中共領導抗日戰爭」的詮釋背書。中共不久前還以臺灣為假想敵,在一次軍演中模擬攻擊一棟形似臺灣總統府的建築物,並一直宣稱不放棄武力統一臺灣的野心;臺灣國防部日前證實現時中共在對岸仍然佈置1600多枚飛彈瞄準臺灣。在台海兩岸仍然處於軍事對峙的現實情況下,連戰去參加中共的軍事閱兵,不單是對中共領導抗日「中流砥柱」的認同,更是對中共政權正統性的認可,無疑是賣國投敵。
中共為了統戰,向國民黨的軍政要人大發閱兵邀請,包括前行政院長、曾長期擔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曾任上將的許歷農等眾多退役將領也都在被邀請之列。此外,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都在獲邀名單上。
中共早在一個月前就通過國台辦、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等三大涉臺系統邀請臺灣人士往北京參觀閱兵,做足統戰手段。國台辦透過省市台辦邀台商,中央統戰部透過海外聯誼會名義,全國政協透過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盟等管道,廣邀臺灣人士出席閱兵式。估計受邀的臺灣人士約500人,確認赴會的黨政人士、退役人員,及12職等以上的退休公職、政務人員等約300人。
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趕到臺灣,失去了大陸政權,當時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說「漢賊不兩立」、「毛共匪幫是中華民國叛亂集團,對內殘害人民,罪惡如山,乃全中國人民尤其是大陸上七億同胞之公敵」。時至今日,中共仍未放棄武力犯臺之際,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國民黨前副主席林豐正、國民黨前副祕書長張榮恭和一部分退役將領卻跑去北京看閱兵,為中共撐場,認同中共,敵我不分,國民黨顯然還未記取歷史教訓,一旦重蹈歷史覆轍必定重演歷史悲劇,國民黨將死無葬身之地。昔日蔣介石還能帶領國民黨跑到臺灣,現在的國民黨除了投海恐怕無路可逃。
連戰的祖父連橫是歷史學家,連橫之子、連戰父親連震東一直在國民政府當官,官至內政部長。連戰本身曾任副總統及行政院長,連家三代從未經商,然而根據胡潤研究院betway体育手机网 發布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連戰卻擁有約78億港元身家,名列臺灣富豪,他的龐大財富何處來?令人質疑連戰的財富是否來自其家族在大陸經商投資所得。
2005年,為了建立國共關係,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份首度出訪北京,與當時的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會晤,自此國共兩黨從「漢賊不兩立」走到「國共一家親」。連戰在2013年和2014年曾與習近平會面,今次再續「連習會」。對有著前國民黨主席、副總統頭銜的連戰,當然被中共視為閱兵式上的最高級別的「臺灣代表」。臺灣問題觀察人士凌峰在臺灣《自由時報》》上發表文章,如此形容連戰訪中看閱兵:對連戰而言,是向中共跳「忠字舞」的千載難逢之機,對中共而言,則是壓榨連戰剩餘價值的最後一手。
國民黨在臺執政七年,基於「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的情結,把中共等同中國,又以所謂「創造兩岸和平環境」為由,自我矮化,處處向中共示好,模糊敵我意識。臺灣民間早已有一種看法,就是實際上國民黨正執行一條親共路線。這條親共路線引來的惡果就是過去幾年來臺灣從海陸空三軍到情報單位都爆發了各種「共諜案」,以及眾多退役高級將領熱衷到北京與解放軍將領交流,高唱「兩岸同屬一國」、「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
雖然國民黨內有人公開呼籲應像當年開除李登輝一樣也開除連戰黨籍,但國民黨在9月2日舉行的中常會並未對連戰一事置喙,不僅沒有批評、處分連戰,更沒有開除連戰黨籍之意,顯然國民黨默許了連戰訪中之行。有政治評論員稱,從馬英九及國民黨的反應看,他們只是在同連戰對臺灣民眾扮黑白臉、唱雙簧,並未與連劃清界線。連戰赴北京參加閱兵,引證了國共兩黨一家親的事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