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猛將徐達(圖)
徐達像(網路圖片)
投身義軍 戰功赫赫
徐達( 1332—1385 ) ,字天德,生於元至順三年(1332) ,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縣)人,與朱元璋同鄉。
農民家庭出身,家境貧寒,小時候常和朱元璋、湯和等一起替地主放牛,他們是一夥自小在苦水哢泡大的好朋友。徐達雖然比朱元璋小四歲,但他生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且「少有大志」,因而與朱元璋很合得來。元末之時,到處是天災、瘟疫、飢荒蔓延,安徽地方更是厲害。
窮人實在無法活下去,紛紛舉行起義反抗元朝的黑暗統治,其中尤以紅巾軍的聲勢最大。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隊伍,當上了紅巾軍的九夫長,並在次年夏回鄉募兵。徐達聽知後十分高興,決意投效紅巾軍。當時徐達已有22歲,由於他英勇善戰,又略懂韜略,很快便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義軍後,不久被郭子興提升為鎮撫。但徐達卻感到濠州地小糧少,且諸帥不和,郭子興與孫德崖等人經常為爭權而發生衝突,終非久留之地,於是,建議朱元璋趁早分兵別處,徐圖發展,這一見解正合朱元璋的心意。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以所募兵700人轉屬於他,唯獨單單留下徐達、湯和等24名家鄉兄弟南略定遠,先計降張空堡民兵3000 ,繼而向東夜襲元兵於橫澗山,迫使「義兵」元帥繆大亨率精壯20000歸降。這樣一來,朱元璋算有了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裝力量,為其後的開創基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切的發展與徐達頗具遠識的建議分不開的。
不久徐達在攻取滁州、和州等戰役中,又充分地表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被授予鎮撫之職,成了統軍的將領。至正十五年三月,孫德崖率部就食於和州,與郭子興發生火拼,孫德崖在城中被郭子興所擒拿,但朱元璋在城外亦為孫的部眾扣作人質,雙方雖然同意交換,但誰也不肯先放人。在這僵持的情勢下,徐達不惜冒著自己隨時被殺害的危險,挺身到孫德崖軍中替代朱元璋。就這樣,朱元璋被換回來,孫德崖被放回去,隨後徐達才得以獲釋。
朱元璋對徐達這一行為當然非常感激,從此對他更加信任。
攻陳滅張 努力進取
朱元璋在佔領集慶後,雖說已擁有一塊根據地,但他的勢力在割據諸雄中,相對來說還是較弱的,所面臨的形勢也十分嚴峻。當時大江南北不僅有元軍重兵鎮守,而且同是反元義軍的東面的張士誠自恃地富糧足,西面的陳友諒倚仗兵強地廣,他們時刻都想把朱元璋勢力給吞併掉。
為求得生存和發展,朱元璋必須首先鞏固東西兩面防線,然後伺機突破,而要肩負這一重大任務,自然非智勇雙全的徐達莫屬。
當時東面爭奪的焦點是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鎮江。假如鎮江落入張士誠手裡,他便可以隨時出兵威脅應天。於是朱元璋決定先下手為強,命徐達為大將軍,攻打鎮江。
徐達亦不負厚望,旗開得勝,以少數兵力,勇奪鎮江。徐達又分兵攻下金壇、丹陽諸縣,在應天東面築起一道堅固的軍事屏障,為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作出了卓著的貢獻,以功升任淮興翼統軍元帥。
張士誠對朱元璋奪得鎮江當然是不甘心的,鎮江的位置太重要了,鎮江落入朱元璋之手,無疑對他是一大威脅 ,他必須拔之而後快,於是在據有常州後便揮師進攻鎮江。至正十六年七月,徐達在龍潭一戰,擊敗張士誠軍,乘勝進圍常州。張士誠急調重兵增援,兵力佔有明顯的優勢。徐達在距城18里處分設伏兵,然後親率中軍出戰,結果士誠軍受伏大敗,元氣大傷。這一戰役使一向自負甚高的張士誠再也不敢小看朱元璋的勢力,並派使臣到應天議和,表示願意每年輸糧20萬石、黃金500兩、白金300斤,作為犒軍之費。然而朱元璋卻抬高價格,獅子口大開,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徐達奉命繼續進軍。終於在第二年三月攻克常州,以功晉升知樞密院事。
當年七月,徐達率軍進逼宜興,另遣先鋒趙德勝攻常熟。常熟是由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鎮守。張士德善戰有謀,所以在進軍前,徐達特別叮嚀趙德勝說,應該以計智齲趙德勝遵從徐達指示,用計擒張士德,攻下常熟。接著,徐達又接連攻克宜興、江陰等地。從而在東起常熟,中經江陰、常州,西至宜興,沿太湖北岸構築起一道弧形的東部防線,既完全堵死了張士誠西犯應天的通道,又隨時隨地可以進擊平江,直搗張士誠的老巢。
徐達在東線節節取勝,但是西線卻突然緊張起來。陳友諒趁徐達大軍向東進攻之機率領幾十萬大兵向安徽進擊 ,於至正十八年正月襲破安慶後,又遣將趙普連陷樅陽、池州,在那裡建立了強大的水寨。從西面對應天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此關鍵時刻,徐達再次挑起重任,奉命西調迎擊陳友諒軍隊。他先在應天居守,繼而投入了第一線的戰鬥,至正十九年三月大破趙普勝柵江營,四月攻克池州,繳獲陳軍戰艦無數,以功晉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
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與常遇春共同設謀,大敗陳友諒軍於池州東南的九華山,殲敵萬餘人,生俘3000人。
在戰鬥結束後,常遇春大開殺戒、虐殺俘虜,徐達堅決反對這種不人道的做法。
至正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率水師10萬,一舉攻佔太平,自立為漢王,並約張士誠東西夾攻朱元璋,一時之間應天告急,江東大震。在這危急時刻,徐達設伏於南門外,待陳友諒進至江邊渡口龍灣時,諸路伏兵齊發,一舉重創陳友諒,生俘7000餘人,獲戰艦百餘艘,戰船數百,陳友諒奪舟逃回江州,徐達乘勝收復太平,攻佔安慶。這一戰役解除了應天的危急,徹底粉碎了陳友諒對西線的進攻。張士誠見陳友諒慘敗,於是不敢輕舉妄動了。連年來徐達在危難時機東西征戰,使朱元璋東西兩翼防線得到鞏固 ,大大擴展了應天根據地,為其後削平群雄、順利北伐、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矗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陳友諒部將張定邊重新佔領安慶。朱元璋率水師親征,徐達負責主攻陳友諒的老巢江州。徐軍迅猛異常,友諒大驚,以為神兵自天而下,倉猝之間,攜妻子夜奔武昌,遂克江州。徐達窮追不舍,沿江而上,接連佔領薪州、黃州、黃梅、廣濟,直趨漢陽,於漢口紮下大營,有力地遏止了陳友諒的東下。朱元璋得以偷襲收復安慶,並攻陷龍興改名洪都,又連下袁州、瑞州、臨江、吉安等府,將勢力範圍擴大到江西,徐達以功晉封中書右丞。
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張士誠遣其弟士信率大兵圍攻韓林兒、劉福通的根據地安豐。當時朱元璋在名義上奉韓林兒的龍鳳年號,因而決定親率徐達等渡江北上支援。然而此時陳友諒卻乘虛而入,大舉向洪都反撲,氣勢洶洶,吉安、臨江、無為等州府,數月之中,竟被陳友諒所攻陷。
朱元璋不得不揮師回擊,雙方決戰於鄱陽湖。在這次決戰中,徐達又立了大功,在激戰中,徐達戰船著火,但他毫不畏懼,一面指揮滅火,一面堅持戰鬥,終於挫敗了陳友諒的猛烈進攻。經此一戰,朱元璋對戰勝陳友諒已充滿了信心,同時為了嚴防張士誠乘虛偷襲後方,便把留守應天的重任交給了徐達,朱元璋對徐達辦的事是絕對放心的。
徐達回到應天,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張士誠見無隙可乘也不敢輕舉妄動,因而使朱元璋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對付陳友諒。朱元璋在與陳友諒決戰中,雖然幾經艱險,但最後還是取得了鄱陽決戰的勝利,不僅全殲陳友諒的60萬大軍,而且殺死了陳友諒。不久,徐達奉調回到西線,迫使陳友諒之次子陳理獻出武昌歸降,併進而攻取了江陵、辰州、衡州、寶慶諸路。陳友諒的殘餘勢力既被肅清,朱元璋的勢力範圍也擴展到湖北、湖南。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吳王位,建置百官,設中書省,徐達以卓越功勛任左相國之職。從此,徐達「出將入相」,在軍事與政治兩個方面,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陳友諒被消滅以後,朱元璋的下一個戰略目標自然是東滅張士誠了。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徐達被委任為總兵官,率水陸大軍東征。徐達針對張士誠轄境南北狹長2000餘里,中隔長江,江北守備力量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先取通、泰諸郡,剪其羽翼」,然後專事浙西的戰略方針,迅速渡江北上。徐軍首先攻下蘇北重鎮泰州。進圍興化和高郵,這樣就使張士誠陷入了南北隔絕的困境。張士誠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他從江南出擊宜興,以牽制徐達在江北攻勢。然而徐達審時度勢 ,進據都慎重考慮,予以取捨,在回師宜興擊潰張士誠軍後,繼續向江北挺進,並於次年三、四月間攻下高郵、淮安、興化。徐達還奉命破安豐,俘元將忻都,再戰徐州,俘斬元兵萬計。至此,徐達僅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不僅完成了攻取江北,剪除張士誠羽翼的任務,而且打通東控齊魯、北進中原的通道。
同年七月,朱元璋與李善長、徐達等一起商議討伐張士誠的大計。左相國李善長認為張氏雖然戰敗但兵力未太受到損失,應該伺機出擊。但徐達久經戰陣,對張士誠的虛實瞭如指掌,他反對這種坐失戰機的保守決策,認為應該快速進軍。徐達的意見非常適合朱元璋的意願,他遂即任命徐達為大將軍,率師二十萬討伐張士誠。
徐達還是從「剪其羽翼」的戰略出發,首先攻打太湖南岸的湖州,把呂珍的六萬援軍阻擊於城東之舊館,緊接著又分兵擊敗張士誠以及徐志堅所率的援軍於皂林和姑嫂橋,俘獲志堅及兵眾三千餘人,迫使呂珍等於十一月獻了湖州。把湖州佔領以後,徐達引兵北上,於當月包圍了張士誠的大本營平江。在圍城期間,徐達每遇大事均事先向朱元璋請示。徐達得到朱元璋復書後,便檄( xí)令各路大軍,向平江城發動總功擊。張士誠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曾先後兩次拚死突圍,但都被徐軍殺回。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徐達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亦攻入閶門,平江遂克。張士誠力盡被俘,送應天後自縊而死。當徐達大捷凱旋回到應天時,朱元璋親到城門論功行賞,徐達晉封為信國公,並遷右丞相。
滅元大功 徐氏居首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討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人馬北伐中原。當時徐達和常遇春雖同屬朱元璋所器重的名將,但在朱元璋心目中,徐達還是要勝出一籌的,在「長於謀略」和「嚴於律軍」方面尤其如此。
徐達從淮安挺進山東。首先攻克沂、莒、密、海諸州,分兵扼守古黃河要道,阻敵增援。主力部隊繼續北上,於十一月攻克山東重鎮益都以及臨淄、壽光等州縣。
十二月,濟南及登、萊守將獻城,山東全境平定。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正式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徐達以「首功」被封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同年三月,北伐進到了第二階段,徐達率水陸大軍,溯河南上,進軍河南,攻克永城、歸德、許州,汴梁守將左君弼獻城降。四月,明軍自虎牢關直趨偃師、洛陽。洛水一戰,元兵損失慘重,洛陽守將李克彞( yí)棄城逃往陝西,梁王阿魯溫開門迎降。五月,潼關守將張思道亦戰敗西奔。至此,滅元是指日可待的了。
同年閏七月,徐達從河陰、渡黃河北上,分兵攻取了衛輝、彰德,磁州,並在臨清與山東諸路大軍會合,沿運河繼續向北挺進,迅速攻下德州、長蘆、直沽,並攻佔了元都外圍的重要戰略據點通州。元順帝聞訊後,知元都已無法保住,遂於閏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倉皇逃跑,北逃上都開平。徐達於八月初二率軍從齊化門進入元都,除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等因頑抗被殺外,其餘不濫戮一人,徐達治軍之嚴明,由此也可以看出。明軍進入大都,改元大都為北平府。元王朝的統治,終於被推翻了。這樣,北伐的第三階段直趨元都的戰略任務,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裏便勝利完成了。
徐達一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打了不少勝仗,一個農家出身的孩子為什麼能夠具有如此良好的軍事素養呢?首先徐達勤奮好學。他因家境貧寒,從小便失去了上學讀書的機會,但徐達並沒有甘於現狀,與此相反,更激發了他的求知慾。平時打仗當然是非常緊張激烈的,但他仍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抓緊學習,熟知我國古代兵法,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知識,從而使自己逐步成長為傑出的帥才,就是他學習的結果。
其次是嚴於律己。他治軍嚴明,「令出不二」的治軍作風和他嚴於律己緊密不可分。徐達深深懂得,如果將帥不以身作則,作出好榜樣,兵是很難帶好的,也是難以激勵士氣的。所以他時時、事事、處處對自己的要求極嚴,在生活上參與部卒同甘共苦,因而深得軍心,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所向克捷。他的地位雖然是愈來愈高,但對自己的要求和約束也愈來愈嚴,從不居功自傲,放縱自己。
徐達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洪武六年胡惟庸出任中書省丞相,他專橫霸道,招財納賄。看到徐達功高望重,想結好他,藉以壯大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但徐達鄙薄胡的為人,不屑與之為伍,並揭發了胡惟庸的陰謀,指出胡惟庸心邪術詐,既貪姦又陰險,不宜委以丞相的重任。沒過幾年 ,胡惟庸的罪行充分暴露後,被朱元璋罷職處死。
徐達雖然有功於朝廷,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徐達一生九佩大將軍印,削平群雄,安定天下,立蓋世功,但他還是始終恭謹自恃,敬遵禮制。在建國後,他並沒有脫離戎馬生涯,曾三次揮師塞北平虜,其餘大部分時間鎮守北平,在那裡整飭城防,操練兵馬,屯田積穀,做到常備不懈,使北方邊防日益鞏固。他與朱元璋的關係雖素有「布衣兄弟」之稱,但他從不因此忘形放肆,相反,更是恭敬有加。有一次,朱元璋要將朱元璋稱吳王時所居王宮賜給他住,但徐達不願逾制,堅持不受。朱元璋便在舊邸設宴款待徐達,「強飲之醉,而蒙之被使臥床就寢」。徐達醒後,發覺自己睡在朱元璋過去睡過的龍床上,不禁大驚失色,急忙下床,伏階下,連稱「死罪!」洪武十七年,徐達在北平背生疽( jū)。朱元璋對他的病情非常擔憂,馬上派徐達長子徐輝祖持敕前往慰問,並將徐達接回南京治療。但徐達的疽疾仍繼續惡化,於洪武十八年二月七日病逝,終年54歲。朱元璋驚聞噩耗悲慟不已,為之輟朝,親臨哭奠,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子孫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北,並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以紀徐達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