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在儲蓄帳戶存了多少錢?(組圖)

根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能夠積蓄,是財務健全的一個重要指標,對美國人而言,最大挑戰就是除了有足夠收入維持開支之外,每個月還能存下一定比例的儲蓄。GO Banking Rate網站詢問消費者「你在儲蓄帳戶存了多少錢?」調查發現,幾乎有三分之二美國人只有不到1,000元積蓄,五分之一的人甚至沒有儲蓄帳戶。

該網站專家指出,極高比例的美國人,沒有長期或退休理財規畫,儲蓄帳戶沒有多少存款,情況令人擔心。這種情況顯示他們手上可能沒有餘錢,若遇到緊急情況,必須靠貸款和親友,甚至把退休帳戶的錢拿出來應急。

該網站主管說,儲蓄對很多人很難,可是有一些簡單方法能讓人長期增加積蓄,像是自動存款。即使每次只存一點點錢,總比完全不存錢好。

調查顯示,有百分之62的美國人儲蓄帳戶裡,只有不到1,000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根本沒有儲蓄帳戶。而且只有百分之29.1的人儲蓄帳戶存款超過1,000元。

調查發現,在「儲蓄帳戶存款額」項目,有百分之28的人選擇「0」,比率最高。其次百分之20.7的人選擇「我根本沒有儲蓄帳戶」。

在儲蓄帳戶有存款的人之中,百分之14.2表示存款達一萬元以上,比率最高。其次有百分之5的人說,存款5,000至一萬元,有百分之9.9的人存款1,000至5,000元,有百分之13的人存款不到1,000元。

調查發現,有百分之9.2的人說,他們在儲蓄帳戶維持最低結存額,以免因金額過低而支付維持帳戶費。各銀行規定的平均最低結存額出入很大,美國商業銀行(BOA)要1500元,大通銀行(Chase Bank)只要300元。

調查也發現,儲蓄金額和年齡很有關係。18至24歲的「千禧年」世代擁有不到1,000元積蓄的比率最高,65歲以上的老年人擁有一萬元以上積蓄的比率最高。整體來說,女性積蓄比男性少。有百分之16.4男性擁有一萬元以上存款,女性則只有百分之10.4擁有一萬元以上存款。

調查顯示,用現金買奢侈品的人中,86%並非富翁,只是想以這種方式炫富。皮肯斯建議,身上只帶你購物需要的現金。專家指出,富人往往注意金錢去向,避免借貸,很在意錢是否足夠,以及注重理財。

超級富豪的支出,遠低於他們所賺的錢。例如他們不把自己駕駛的車視為身份地位象徵,而只是運輸工具。創辦沃爾瑪的山姆.華頓(Sam Walton)因為開的車是福特F150小卡車而聞名,他的兒子吉姆駕駛一輛道奇Dakota的老車,雖然他的身價高達160億元。全球第61名富豪普瑞吉(Azim Premji)開的是豐田Corolla,股神巴菲特最近才賣掉2006年、很普通的凱迪拉克,改換較新車款。

不僅如此,許多富人住的房子也很樸實。巴菲特仍住在他在1958年以3萬1500元買下的房子,蘋果執行長庫克和華頓家族另一個有錢人克莉絲蒂也都住在很普通的房子。宜家創辦人Ingvar Kamprad、連鎖工藝店Hobby Lobby創辦人David Green、微軟前執行長鮑默,都選擇搭民航機,甚至坐經濟艙。

富豪並不反對享受,但是購物花更多心思。石油大亨皮肯斯(T. Boone Pickens)說,他若想要一個東西,會先考慮,然後買最好的。他有一雙1957年買的樂福鞋,到現在還穿。美國學生貸款金額達到1兆2,000億元,這個沈重負擔令許多人寢食難安,讓不少父母一直揹著學生貸款,連帶的使他們沒有能力資助下一代的教育費用,學貸壓力似乎使這些家庭一代一代的難以擺脫。

40歲的安德里斯。艾奎爾(Andres Aguirre)還了十年學生貸款,現在每月還要支付512元,至今學貸餘額還有2萬元。住在加州甘貝爾市(Campbell)的艾奎爾全家仍要擠在一個公寓單位,迄今買不起房子。同時,他的女兒雖然高中成續優異,他也只能要求她上社區學院,避免和他一樣,一直承受學貸壓力。他說,「還好她能瞭解,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美聯社分析,積欠學生貸款者中,年逾40歲仍未還清貸款的比率愈來愈高,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稱,這個年齡層如今佔學貸欠款者的百分之35,高於2004年時的百分之25。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是償還貸款時間拖長、而且更多職業生涯中期的勞工重返學校,也有不少是替子女申請學生貸款承擔債務,在平日餘錢不多的情況下,只好債臺高筑。

調查發現,35至50歲的X世代積欠學生貸款,幾乎和剛出校門的年輕人相差無幾。X世代學貸平均為2萬元,34歲以下「千禧年」世代的學貸金額大致相同。

最困難的是:積欠學貸的X世代,還要為青少年子女上大學存錢,真是雙倍承擔。信託指出,他們的大學儲蓄計畫平均只有4,000元,未揹負學生貸款的家長平均存款則為2萬元。因此,本身就揹債的父母,其子女念大學也須申請大筆學生貸款才能上大學就讀,這是家庭經濟的惡性循環。

X世代目前約有600萬個家庭仍積欠學貸,有些人像艾奎爾一樣放棄購屋,有的搬到偏遠地區,以便擁有參加免除學貸計畫的資格。專家說,美國早年並沒有這種情況,不會像現在一樣,有如此大比率的人進職場之後,仍有大筆債務待償還。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