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博士」的學問究竟有多高?(圖)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學位體系是學士、碩士、博士,自低而高循序排列,可見「博士」是目前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學位(註: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指獲准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但是,你可知否在我國古代,「博士」又是指什麼呢,那些被稱之為「博士」的人們學問到底如何呢?

博士的出處

「博士」一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策•趙策三》,其中載道:「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這裡的「博士」所指就是字面上的含義,即:博通古今的人。但不久,又變成了官銜的稱呼。徐慎在《五經異義》中說:「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史記•循吏列傳》中說:「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意即:早在戰國時代,「博士」一詞便已作為官職出現。

秦朝及漢朝初期,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最知名的博士有清朝的伏生、西漢的賈誼和董仲舒。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為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為博士。

博士的職務

秦始皇時,有博士七十人。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此時的「博士」漸漸由官職演變為教職,員額更多。魏晉博士多是專精一藝的職官,如精於禮儀的太常博士,掌宮廷禮儀;通曉音律的太樂博士,掌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為術醫博士、醫藥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歷、蔔筮之術的人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曆法、占卜等事。隋唐博士隊伍更加龐大,新設了醫學、律學、算學博士和府學、州學、縣學博士,均為教職。唐朝,新設國子、四門等博士,並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

到了宋朝,「博士」種類更加繁多,增設了武學、宗學等博士官位元,選拔方式從以往的採用征拜和薦舉從民間直選、經過《孝經》、《論語》等科目考試等方式。改為採用「堂除」(宰相直接任命)和「部注」(吏部即人事部門考核後任命)等方法在現職官員中選任博士。這樣使得宋朝「博士」內涵更加豐富,分層明顯,職責細化,收入和社會地位差異很大。但不管怎麼著,有一點卻是古今相通的,那就是:必須學有專長。

博士成為職業的稱呼

在唐宋時期,「博士」作為一種稱呼,又由官職、教職進一步拓展到對獨特職業的稱呼,如:「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等等。

「茶博士」一詞,最早見於唐朝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這裡的茶博士指的是茶樓茶館內會煎茶、精通茶藝的沏茶跑堂堂倌。陸羽因有《茶經》一書傳世,亦被時任皇帝唐德宗當面尊稱為「茶博士」。而到了宋朝,「茶博士」得到了至高的尊崇,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說:「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此時的人們還詼諧地按照技能的高低將茶館裡的夥計分為「茶博士」和「茶學士」,想必「博士」、「學士」的學位高低也始於此吧?!

「酒博士」指的是酒樓裡具備相當功夫的小跑堂,他們需具備以下基本功:一是熟知本酒樓的各樣菜式、價錢、做法,能把客人點的菜一次性地報到廚房;結帳的時候再把客人點的菜和價錢一次性算清楚,分毫不錯。二是顧客眾多時一隻手可以放二三十個碗碟,分別送到不同的客人面前,而不至於讓客人久等。

「磨博士」指磨工。明朝民間也把椎油、作面的佣夫稱為博士,黃省曾(明代)在《吳風錄》說到:「至今稱呼椎油作面佣夫皆為博士。」《西遊記》第四十九回中也有「你不是磨博士,怎麼會使擀麵杖」的話語。

能把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稱為「博士」,既說明當時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技藝的精湛,反映出其社會分工的日漸細化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也與社會的平民化、文明化程度有關。閱讀過此文之後,是否感到當年社會的進步程度不遜於當今呢?

本文留言

作者樂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