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海兩岸的政治羈絆已斷(圖)
2016年臺灣大選,毫無疑問是臺灣政治版圖重新劃分。(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1月21日訊】2016年臺灣大選,毫無疑問是臺灣政治版圖重新劃分。蔡英文及民進黨大獲全勝,戰績輝煌:既入主總統府,也贏得立法院主導權。但是,無論是大陸還是外部觀察者,對這次統獨議題淡出選舉過程的意義,都解讀不足。
我的解讀是:不管北京當局與大陸人對臺灣持何種態度,只要目前的國際格局不變,即美國不是突然衰落,中國可以將白宮對臺灣的態度置之不理,臺灣將在今後十年的事實獨立狀態下,徹底告別中國認同,只剩下臺灣認同。
國民黨式微:中共失去對臺灣的最後羈絆
2016年臺灣大選結果,民進黨獲得68席,再度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第一次為2001年),且首度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成為絕對多數;國民黨從64席銳減成35席,由第一大黨再度降為第二大黨。泛藍勢力(包含無盟、新黨)首次失去過半席次;新成立的時代力量獲得5席,取代沒有席次臺灣團結聯盟成為國會第三大黨。這次選戰的結果之一是臺灣政壇全面泛綠。結果之二將是,國民黨作為「中國國民黨」這一政治主體的政治生命走到盡頭,今後只能以臺灣國民黨存世。結果之三是,中共的統一臺灣大業,在臺灣一時很難找到合適的代理人。
在北京眼中,臺灣的政黨輪替不是真正的問題;國民黨陷入分崩離析並走向式微,讓北京失去統一大業的同盟軍,才是北京的心頭之痛。
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在一個世紀的中國政治風雲中,恩怨相纏。20世紀前半期,二度國共合作,「打打談談,談談打打,邊打邊談」,最後的結果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在那裡「苦撐待變」。老蔣總統的政治方針是「建設臺灣、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終其一生,光復大陸是他最大宏願,宏願之不能實施,成為其無法抹去的心頭之痛。
小蔣總統明時勢,知機變,決意讓自己成為「用專制結束專制的最後一位專制者」,但終其一生,也未敢公然放棄光復大陸之夢想,堅持「一國兩府」的政治願景。所謂「一國兩府」的意思是:兩岸絕對不能變成兩國,只是一個國家之下的兩個政府在實施治理。
我到過臺灣兩次,與不少國民黨二代的精英人士有接觸,雖然他們會在言語中不經意之間帶出「你們大陸人,我們臺灣人」,但他們決不會否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馬英九作為國民黨主席,在其出任臺灣中華民國總統任期內,其主張一直是「和平民主統一中國」之夢;這個夢裡的「民主」,當然是北京堅決不肯接受的內容;而「統一」,卻是臺灣泛綠及新生一代決不願意看到的前景。當北京認為兩岸服貿協議一旦通過,「和平統一臺灣」之夢待實現之時,鬼使神差般地在香港發生了「佔中運動」(2014年9月)。儘管中共軟硬兼施,用各種方式讓佔中運動無果而終,但對臺灣政治卻產生了巨大影響,臺灣明確拒絕了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從此進入難以逆轉的「去中國化」快車道。「太陽花運動」在這一背景下成了氣候,為民進黨重新執政帶來了峰迴路轉的機會。
「統獨」話題退出臺灣選戰只是個開頭
2016年臺灣選舉中的周子瑜事件,與其說這一事件加劇了選情的傾斜,不如說這一事件為臺灣人找到了「去中國化」的理由。因為2016年選舉主要圍繞經濟議題展開,比如臺灣經濟增長嚴重遲滯,工資停滯不動,主要城市如臺北的房價超出許多人的購買能力等等,並不涉及統獨問題。
臺灣人其實都知道,民進黨雖然曾經執政,但從未脫反對黨特色,長於選戰,弱於執政,發展經濟並非其所長。加上蔡英文本輪選舉早已經是「躺著贏」態勢,就經濟發展議題只以大而化之的說辭應對,並沒有什麼細緻藍圖。但臺灣民眾當中那部分中間民眾(包括原屬泛藍陣營者),雖然明白這幾塊骨頭沒一塊好啃,卻仍然將票投給了蔡英文代表的民進黨。這其實預示了臺灣未來的政治抉擇:臺灣是臺灣人的,不屬於大陸。
因此,蔡英文當政後,即使在經濟上難有起色,臺灣人也會以各種理由不去計較,至少在一段時期內會如此。因為以下也是實情:一是臺灣經濟過去高度依賴大陸,出口和投資對大陸的依賴度分別在40%和70%以上。雖然蔡英文宣布,要多與美國、日本、東南亞地區發展經濟關係,但為適應這些地區的經濟往來,臺灣本身有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這需要時間。二是中國經濟下滑,將使全世界經濟都受影響。世界經濟總體向下的態勢下,臺灣提振經濟的難度加大。
以上問題在馬政府當政時期會引起民怨,但蔡政府遇到同類境況,臺灣民眾的容忍度要高得多。馬英九政府最後兩年失去臺灣民心,不是馬英九本人失德,也非他無力拉抬經濟,而是在於他那「和平民主統一中國夢」。在臺灣本土派及年輕一代看來,馬英九這個夢有如痴人說夢,用來忽悠人都嫌弱智;在北京看來,「民主」二字很刺眼。對比國民黨兩次敗選時的票數就知道,臺灣民意在這十多年間發生了什麼變化:2004年國民黨敗選,兩組候選人的差距只有29488票,這次輸的卻是300萬票。這12年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臺灣人對臺灣的定位:臺灣是臺灣,大陸是大陸,你們不要硬將我們拉到一起。在推特上,甚至有臺灣人對支持台獨、希望臺灣幫助中國民主化的異議人士說:你們要民主,自己去爭取,不要指望我們幫你們打拼。
2016年之後的兩岸關係現實
以下是我對蔡英文當政後兩岸關係的看法:
「法理台獨」不會出現,但將臺灣看作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卻會成為臺灣人的共識。原因很清楚:「法理台獨」需要武力後盾,臺灣視為後盾的美國希望維持現狀,蔡英文不得不看美國臉色,學會對兩岸關係採用模糊表達的方式以示妥協。1月16日勝選後的國際記者會上,蔡英文重申,就職後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未來處理兩岸關係將積極溝通不挑釁,維持現狀的承諾一定說到做到」,這話主要是說給美國聽的,是不從事「法理台獨」的再保證。
國民黨目前還在收拾殘局以救黨,但不管如何,這個百年老政黨在2016年之後走向更深的衰微之境,不僅會使北京在臺灣喪失「統一」的政治同盟,也割斷了臺灣與中國最後一道強有力的情感羈絆。被中共視為臺灣政治「票房毒藥」的「台獨」,已喪失了制約台獨的有力政治勢力。只要中共因各種考量不動用武力統一,無論今後玩什麼文字遊戲,都只是北京的「面子工程」。事實是:「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將成為大陸人的願景。大陸現在維持專制,是臺灣拒絕被統一的理由;將來遙遠的某一天,大陸實現民主化了,臺灣人的臺灣認同,也注定他們不會自願被統一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