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庸臣為何歷經三朝不倒(圖)
曹振鏞雕像。(網路圖片)
嘉慶年間流傳一句民謠: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中堂忽悠了乾隆一輩子,聚斂了大量財富,被嘉慶抄家賜死之後百姓無不拍手稱快。有人說乾隆肯定知道和珅的貪腐行為,為何一直不辦他?道理很簡單,因為和珅是最懂乾隆的人,乾隆離不開他。世上最有力量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懂你。「懂」這個字,涵義太過豐富。和珅是乾隆孤獨時第一個出現的人,高興時一起瀟灑,鬱悶時一起分憂。乾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和珅都會琢磨到位馬上做出反應,工作經常做到主管前面,這樣的幹部肯定要重點培養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珅喜歡錢,只要不太出格,隨他去吧。
貪官可惡,但有一種對國家的破壞力比和珅還要厲害的庸官,就是不作為的官員。俗話講,食人之祿,忠人之事。自己的工作要對得起人家給的這份錢,但他的想法卻不同,一輩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只會做官不會做事,生平奉行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
曹振鏞,自稱曹操後裔,安徽歙縣人。乾隆朝時,27歲考取進士進入公務員系統,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後備幹部;嘉慶朝時,任吏部工部侍郎;道光朝時,升任武英殿大學士,成為道光皇帝心腹。仕途之路一馬平川,混日子混出了頂級水平。掌管軍機處長達15年,官齡長達53年,年屆80歲才退休。最後頤養天年、壽終正寢,縱覽整個清朝沒有一個人比他當官時間長,但知名度很低,就是因為沒有留下什麼事跡可以大書,所以《清史稿·曹振鏞傳》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平平庸庸,無所建樹的曹振鏞為何官職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有人向曹振鏞請教為官秘訣,他很直接:「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蕭何作為丞相輔佐,國家逐漸從戰爭中一步步恢復到正常生產生活中,蕭何功不可沒。等到漢惠帝即位後,曹參擔任丞相,但這位老兄卻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無為而治,甚至不上班請假休息。漢惠帝不解,問曹參,為何這般?曹參問漢惠帝,在您看來,您與高祖德行相比何如?漢惠帝承認自己不如高祖。曹又問,我與蕭丞相的能力相比呢?漢惠帝說您恐怕比不上蕭丞相。曹說就是的,先帝與蕭丞相已經制定了很好的制度,我們只需遵照執行即可,漢惠帝明白了,同意曹繼續歇著,這便是「蕭規曹隨」的由來。曹振鏞身居要職,並沒有蕭規曹隨的基礎,沒有給乾隆、嘉慶、道光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和建議,這就是不稱職。
如果非要從他無所建樹的一生中找到亮點,還是可以找到幾處。道光年間,有幾個大臣在整理資料時,將乾隆出生之地說成是承德避暑山莊。民間傳言乾隆乃是雍正去避暑山莊遊玩時喝鹿血後興起與宮女所生,這幾個大臣這樣說簡直是打臉。道光皇帝起初也沒發現,但大學士曹振鏞發現了錯誤,指出高宗不是出生在避暑山莊,而是雍和宮。道光這才明白,將幾個大臣革職,重賞有功的曹振鏞,很快提拔他成為軍機處「首輔」。曹振鏞看準了道光是位守成皇帝,雖然表面很忙,但忙不到點子上,所以自己與道光很適合。但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挑一些小錯誤什麼的是他的專長。比如道光批閱大量奏折很勞神,曹振鏞獻計,皇帝可以抽看,如果有發現錯誤地方就用硃筆勘出,然後在大臣中間傳閱,這就可以避免錯誤,人人仔細了。道光大悅,下詔執行。官場人人只關注八股文章是否寫的圓融,卻不再有犀利的政治諫言,曹振鏞的妙計實為惡計。
道光是節儉過頭甚至有些摳門的皇帝,曹振鏞摸透了道光脾氣,穿著打補丁的褲子上朝,道光看了不解:「愛卿你這是為何?」曹振鏞影帝附身:「做條新褲子不難,舊褲子打上補丁還能穿,何必浪費呢?」道光一聽同道中人,讚許有加。從此以後,朝堂上出現了一件怪事,大臣們不穿新衣服,而是穿著破爛的舊衣服上朝,將作秀進行到底,市場上打著補丁的舊衣服價格是新衣服的三倍。道光還以為自己的節儉號召得到了很好地貫徹,可悲。
曹振鏞所處時代正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中國急劇地被西方列強撕裂,曹位極人臣,一輩子碌碌無為,雖然沒有出現什麼錯,但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稱奸臣說得過去。因為在位時間長達53年,對官場生態影響極大,因此小編稱他是第一庸臣。死後得到「文正」謚號,真是諷刺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