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信達:中國「地王」的幕後黑手之一(圖)


國企和央企背景的房企用錢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地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中國2016年06月08日訊】去年以來,信達地產在土地市場揮金如土,造就「地王」無數。「我就是錢」一度是信達地產的代名詞。而信達地產的拿地價格即使讓同行也紛紛驚呼看不懂,一些人更直接表態他們的拿地價格「怎麼測算都無法盈利」。那麼信達究竟靠什麼底氣進行如此高的報價?

A股上市公司信達地產,是2009年由信達投資有限公司從一家名為青鳥天橋的軟體公司購買而來的殼,在重組之後信達地產成為信達資產的地產發展平臺。

根據信達地產2015年年報顯示的股權結構,信達地產由信達投資百分百控股,而信達投資隸屬於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信達資產是建設銀行最初為剝離不良資產,而設立的不良資產處置平臺,其與東方、華融、長城並成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業內俗稱為四大AMC,是金融行業最著名的金融巨頭。

信達資產註冊資本為251億,公司性質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其67.84%的股份由中國財政部直接持有。

信達地產的2015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81.36億元。這一規模,相比房地產行業第一位的萬科,收入不足後者的4%。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鑒於信達地產央企的血統,其在財務上的任性,是任何一家房企望塵莫及的。

2015年,信達地產總債務規模為305.01億元,同比增長70.45%,主要通過增加短期、長期借款及發行債券增加外部融資,其中短期債務高達142.50億元,同比增長93.25%,長期債務162.51億元,同比增長54.47%。

進入2016年,信達地產的債務規模繼續大幅上升。在其今年初發債時,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做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3月末,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和淨負債率分別為83.96%和315.48%。財務槓桿在行業中亦處於較高水平,未來隨著土地投資的增加以及項目開發的繼續,負債水平或將進一步上升。

信達地產負債率的走高,原因很簡單,就是買地。簡單回顧一下信達地產在土地市場的機場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2015年11月,信達地產以總價72.99億總價摘得上海新江灣地塊,折合樓板價高達49152元/平方米樓面價,刷新成交記錄。

2015年12月,信達地產總價30億元,樓板價2.7萬元拿地深圳住宅地王

2016年,5月,信達地產以總價123億元摘得杭州首幅總價超過百億的地塊。據悉,信達拿地的價格因為遠遠高於受托價格,導致本與其聯合拿地的萬科當場退出合作。

1個月之後,信達地產再次以總價58億元拿到了上海顧村地塊,3.6萬的樓板價再次刷新了當地的出讓記錄。

信達地產用錢製造了土地市場的一個又一個地王。有房地產企業負責財務人士表示,在整體貨幣寬鬆的環境下,央企背景的信達地產,融資不成問題,融資成本也低,其擴張不受資金的限制。此外,信達的資本運作的優勢,也是其它房企所不及的。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170億搶地王,信達地產的錢從哪來?》報告中稱,除了銀行貸款、股權質押,增發等常見的金融手段,基金是信達資產向信達地產「輸血」的渠道。

據不願具名的房企負責人透露,信達地產急於在一二線市場擴張,今年其在土地市場的投資計畫是100億本金。根據土地出讓的相關要求,競買企業在競買土地時,1/3資金是開發商自有資金,換句話說,信達地產今年投資的規模實際可能高達300億元。這個投資規模相比起在2015年年報中披露的80億土地投資額,提升近四倍。

信達不斷締造地王的背後,是外界對於其不惜代價大舉進軍房地產業的不解。有房地產行業人士稱,以信達在顧村的地塊為例,無論怎麼測算,都無法盈利。央企和一般的民營企業的思路不同,其應該不是為了單一的項目匯報。

上述克爾瑞研究報告稱,中國信達作為央企金融巨頭,主業的利潤率遠高於房地產。在當前經濟和市場背景下,中國信達最需要的實際是資產配置。從2015年7月開始,離岸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跌,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人民幣貶值加速,因此合理的配置資產規避匯率風險是需要企業考慮的。而中國信達作為國內四大AMC之一,屬於典型的「不差錢」,資產配置時需要一類能夠承載大量資金投入的行業,而房地產是最為合適的。

有分析稱,財政部有意輸血,信達在財政部的授權和支持下,激進拿地,炒出大量的地王項目,然後仰仗著不可思議的低息利率來支撐著盈利模式。

另一個炒高房價的佐證是,信達通常在拿地之後並不自己開發房地產,而是找另一家地產商做合作夥伴,由合作夥伴開發和銷售,而信達僅作為出錢的大股東。也就是說,只管出錢炒高房價。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