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楊延昭像。(網路圖片)
五代十國時,政權更迭頻繁。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北漢滅亡。北漢將領楊業也隨北漢降宋。楊業本名叫楊崇貴,他年少時很受劉崇的看重,劉崇以其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30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宋軍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同時期的《九國誌》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後來,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此時,遼蕭太后又領兵十萬奪回寰州。楊業愛民,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護送四州人民遷移。現遼已大兵壓境,應避免與之正面衝突。監軍王詵不懂軍事,反而斥責楊業貪生怕死。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在陳家谷口埋伏人馬,萬一兵敗也好救援。楊業出兵後不敢輕戰,久未回還。潘美與王詵以為遼軍敗退,欲搶功勞,竟率軍離開谷口,來會楊業。此時楊業已敗退,潘美見勢不妙,棄陳家谷口逃走。楊業且戰且退,至谷口已傍晚。本以為伏兵四起,定殺遼軍個措手不及,不料竟空無一人。楊業無奈,只得率眾守住谷口死戰。此時,楊業之子楊延玉也已戰死。部下也僅剩百餘人。楊業知必死,叫部下散了,自己死守。楊業素與士卒同甘苦,無人願退縮。最後全部壯烈殉國,無一生還。楊業身受重傷,仍殺敵數十,最後因馬受傷被俘。楊業寧死不屈,後絕食而死。而非戲劇小說中的撞死在李陵碑前。
楊業死後,朝野義憤。宋太宗削去潘美三個虛銜。王詵被開除軍籍。楊業有七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外,楊延昭(即楊六郎)曾長期在今河北地區與遼作戰。他所駐守的保州(今河北保定)高陽關離三關口很近。楊六郎之子楊文廣,曾抗擊西夏,後來也在今河北地區抗遼。宋史有楊業、楊延昭傳。至於楊門女將,不見史料有載。是否真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並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遺民徐大焯所著的《燼餘錄》,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父子捨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到了元代,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到了明代,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頊,約100年的歷史,編撰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後期,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例子。民間藝術家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改編出歷史演義小說,如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這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定型,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明清兩代,戲曲舞台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360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雖與歷史事實有所出入,但英雄傳奇的精神不滅。
- 關鍵字搜索:
- 楊家將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