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講的是八對古人朋友間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歷史故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續〈何謂「八拜之交」?長知識了!(上)〉一文
5、角哀伯桃捨命之交
西漢時期,楚元王慕仁好義,招賢納士。燕國人左伯桃和羊角哀為友,品高才橫。他們聽聞楚元王崇儒重道,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所以相約共赴楚國。
當時,正值風雪交加的冬季。他們日行夜宿,一路跋涉,路遇雪湮山路,方向難辨,他倆又凍又餓,乾糧將要用盡,只得一步步艱難地向前迤邐而行。
左伯桃暗自思量,這點乾糧,若供給一人食用,還能到得了楚國,若二人俱去,縱然不凍死,也必餓死於途中。他知道自己學問沒有羊角哀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罷,左伯桃便故意摔倒在地,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臥在雪地上已經奄奄一息,衣服和乾糧整整齊齊地放在一旁。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乾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臨死之際,叮囑羊角哀道「賢弟當有凌雲志,但願錦衣葬爾兄。」
羊角哀流著淚,把左伯桃埋葬在一個老樹的枯洞裡,而後背起錢和乾糧,一步一回首地哭著離去。羊角哀來到楚國,楚王召見了他,求教富國強民的計謀。羊角哀答道:「富國強民之法,不能憑空設想,需據實而定,請允許我在貴國走訪十日再告大王。」楚王允諾,並派上大夫裴仲同去。
十日後,羊角哀向楚王陳述了十條強國之策,楚王大喜,設宴款待,並官封羊角哀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彩帛百尺。羊角哀謝過隆恩,卻痛哭不止。楚王問其原因,羊角哀即將仁兄左伯桃贈衣、糧的事講述了一遍,並請求前往安葬其兄。楚王聞聽後,大為感動,追封左柏桃為中大夫。親賜了一筆埋葬費用,並派大隊人馬護送角哀前往。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屍首尋到之後,給左伯桃香湯沐浴,穿戴大夫衣冠,置內棺外槨,擇一塊吉地安葬起墳。當夜,羊角哀便在一旁守墓。夜間,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
原來,左伯桃的墳地與戰國時的荊軻之墓相連近。當年,荊軻受燕太子丹之託入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於此處。荊軻的陰魂「神極威猛」,屢屢欺凌左伯桃。羊角哀聽後,十分悲慟,想將荊軻墓掘了,怎奈當地人誓死不從。
於是羊角哀「掣取佩劍,自刎而死」,變成鬼去助左伯桃。「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里。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裂如發,白骨散與墓前,墓邊松柏,和根拔起。廟中忽然起火,燒作白地……」。
這消息被楚王知道之後,楚王感其義,重新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敕賜廟額,曰「忠義之祠」,勒碑記其事,香火不絕,四時享祭。
於是,後世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就叫做「羊左」。
6、劉關張生死之交
劉備,字玄德,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劉備幼孤,性寬和,寡言語,事母至孝,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東漢末,益州牧劉焉發榜招軍。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以上描述源自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其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句可謂婦孺皆知。這就是生死之交,可以拋棄時間、金錢、健康、甚至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濟,絕不會同床異夢,只會齊心協力。
7、夷吾叔牙管鮑之交
典出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和大夫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自幼相善,他們之間彼此瞭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人們背地議論管仲貪財,鮑叔牙知道後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庭負擔大,又要奉養母親,多分給他錢,是自己情願的。
鮑叔牙知道管仲很賢明、有才幹,但是管仲多次為鮑叔牙辦事都給辦砸了,給鮑叔牙造成很多困難。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才能,鮑叔牙卻不以為然,他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運氣不好罷了。管仲曾經多次作官都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認為他不成器,他知道是管仲沒遇上好時機。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三次都從戰場上逃跑回來。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聽到後,就向人們解釋管仲是因為牽掛家中年邁的母親。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彼此之間瞭解很深,也結下了深情厚誼。
後來,管仲和鮑叔分別給齊國的公子紀和公子小白當老師。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非常殘暴,經常不理朝政,荒淫無度,最後被大臣們殺死了。齊襄王死後,為了爭奪王位,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鮑叔和管仲也各隨其主。
管仲想殺掉小白從而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公子小白奪得了君位,史稱齊桓公。公子糾出逃在外,被魯國人殺死,他的老師管仲也成了囚犯。
齊桓公即位後,想請鮑叔牙擔任齊相。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認為自己治理國家的才能不及管仲。而且,管仲以前忠實於自己的主公,也並沒有什麼罪過。鮑叔牙向齊桓公分析了管仲比自己強的五個方面: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並認為如果桓公能夠重用管仲,一定能夠成就霸業。
齊桓公最終採納了鮑叔的建議,拜管仲為相國,位居鮑叔之上。管仲輔佐齊桓公,最後終於成就了齊國的霸業。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大家在稱讚朋友親密無間、彼此信任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8、孔融禰衡忘年之交
《後漢書・禰衡傳》載:「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家學淵源,博覽群書,為東漢末年一代名儒。建安年間,孔融和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璃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公幹,並稱「建安七子」。
孔融為人恃才負氣,所作散文,鋒利簡潔,喜用譏嘲筆調。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經常寫奏章諷刺曹操,但是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能拿他怎麼樣。後來,孔融終因言獲罪,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平原禰衡,字正平,才思敏捷,穎悟過人,所見過目不忘,下筆即成佳構。但是,禰衡恃才傲逸,鋒芒畢露,狂放不羈。「見不如己者不與語」(《平原禰衡傳》)。不知韜晦隱忍,對人往往「臧否過差」,「人皆以是憎之」(《平原禰衡傳》)。只有孔融高貴其才,不計較他的無禮與輕慢。當時,禰衡剛剛二十歲,而孔融已經四十歲,孔融很欣賞禰衡的才華,二人惺惺相惜,結為好友。
孔融多次寫奏疏推薦禰衡,並在曹操面前誇讚他:「資質美善異於常人,見善若驚,嫉惡如仇,如使立於朝廷百官之中,必可見其正直廉能。」但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貶低,甚至稱作奴才,曹操十分惱火,只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擊鼓罵曹,曹操對禰衡懷恨在心,但禰衡的才華很出名,曹操不想殺他,於是派人把他送給荊州劉表,他又侮慢劉表。劉表也不能容他,就借黃祖這個武夫之手殺害了禰衡,死時僅二十六歲。
後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責任編輯: 曉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