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驚變:大銀行都缺錢 意味著什麼?(圖)
【看中國2017年3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靖曄綜合報導)新聞背景:國內金融機構都料到了資金面會緊張,但沒有想到會這麼緊。北京時間3月20日16:30之後,依然有金融機構交易員在「跪求」資金:「只要是資金,不管期限,不管價格全都收。」一名農商行交易員自述,從早借到晚,一直借到了下午5點多。相關財經記者從市場多名交易員處獲悉,最嚴重的是,以往都是小型銀行融入資金,大行拆出資金,大行不差錢。而本次截然不同,包括中行、建行、交行和郵儲在內的大行也在借錢……
國內的銀行怎麼了?大銀行又怎麼了?
以前,一般都是大銀行拆出資金,小銀行再融入資金,藉以盤活流動性,彌補資金頭寸的不足;但現在,國內大銀行的資金也倏然之間變得吃緊了,唯一能依靠的還是央行這個源頭。很顯然,這就需要央行繼續不斷地投放基礎貨幣,增大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於是,就會一步步地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看似這條路已成按部就班的態勢,邏輯性似乎也充分,但問題是:路徑會不會真的如此簡單呢?
這就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核心問題——央行的印鈔機中印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是貨幣嗎?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央行印出的其實就是紙張——當然,人們都會說這是「紙幣」。
那麼,這些紙幣是如何變成具有真實購買力的貨幣呢?焦點就在:商業銀行!
當紙幣經過商業銀行貸出,並投入到經濟生活當中之後,就會不斷產生社會財富的增加。社會財富增加、增值了,這些紙幣就具有了對應的購買力,於是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市場上的流通貨幣。
現在再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大銀行融出的是什麼?就是貨幣。因為流動性充足,就可以融出,他融出的是貨幣。因為資金經過這般融出融入的運營之後就會產生利潤。由於大銀行的盈利相對較多,流動性也充足,這種操作方式意味著刺激了信用創造,意味著生產會發展,意味著物資也豐富,意味著通脹可以受到物資豐富的制約。所以,小銀行融入資金,大銀行融出資金,幾乎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常規經濟活動和既成事實。
可現在的情形是,國內的大銀行竟也缺錢並開始借錢了,這意味著什麼呢?
國內錢荒加劇:大銀行都缺錢了……(網路圖片)
大銀行開始缺錢,意味著經濟活動正在大幅萎縮,由此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
第一,大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問題。資金沒有了流動性,無法再刺激信用,不能再創造出社會財富、衍生貨幣,那麼,想通過豐富的物資來壓制通脹的經濟原理就難以發揮效應。
第二,如果央行出手,「資」助、拯救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實際上就是通過沒有對應物質財富的人造紙幣來應對危機。那麼,向市場投放的是紙張,毫無疑問,也會自然而然地同時帶來惡性通脹。這其實就是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的機制。
第三,商業銀行都是有槓桿的。如果央行投放一張紙,商業銀行經過槓桿放大之後,就會使這些紙張亂飛亂舞。這會導致什麼樣的直接後果呢?貨幣空心化、並且加速貶值。
大銀行融出資金和央行融出紙幣,差別就是如此的不同,數量的差別僅僅是矛盾的一方面,本質上的區別才是要害所在。所以,現在不斷有人說,中國經濟的未來是通貨緊縮,而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惡化的實質在於:惡性通脹!
其實,紙幣就是紙張,和冥幣的不同之處在於:紙張的質量、圖案的設計和防偽技術的具體應用。當然,我們在這裡分析的這些經濟學原理,天朝的教科書上永遠都不會明說的。在他們看來,多一點經濟學上的白丁,對他們的愚民統治難道不是更有利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