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資產價值都是「測不准」的?
原標題:被誤解的交易

【看中國2017年10月26日訊】為什麼說資產價值都是「測不准」的?賣的一定就是師傅,買的就一定是徒弟嗎?什麼是折現率?如何確定折現率?房子還可以投資嗎,某某資產還能買嗎?為什麼這樣提問永遠得不到適合你的答案?

你常常會聽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某某老師,房子現在還可以投資嗎?某某產品我現在能買嗎?

甚至在資本市場上,很多人熱衷於玩「猜心」遊戲:未來四季度,什麼東西最令大機構青睞呢?基金們現在都抱團了什麼品種呢?甚至每次社保基金、證金公司的增持、減持,都會引起一陣騷動和嘩然,假如某家公司被證金公司減持了,似乎一夜之間整個世界都不好了,這個公司的前景似乎也因此突然就一片灰暗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會有以上這些問題被提出?為什麼會有以上的諸多誤解屢次發生,這背後的原理在於不理解交易的本質。

交易這個行為,有買就有賣。表面看來,會賣的是師傅,因為「師傅」一定是懂行的,看出了一些問題存在,因此才會脫手;而作為對手的買方,一般是不懂行的萌新,因此就難逃「接盤俠」的命運。表面看來,邏輯似乎確有道理。但是往深裡一琢磨,你會發現,這個說法有很大的漏洞。

「萌新」被「老炮」忽悠一次情有可原,但是騙我可以,注意次數!如果每次交易的結果都是老炮得利萌新接盤,那麼從長期來講,就不會再有傻乎乎的萌新出現,因此也不會再有交易行為發生。但是從人類歷史來看,交易行為不僅沒有中止,反而是繁榮發展到了今天,這又作何解釋呢?

一個機制得以長期穩定存在,那一定是因為它能帶來多方雙贏的結果,交易在很多情況下其實都是雙贏的。經濟學上認為,交易的基礎來自社會分工和比較優勢,我們都拿彼此有優勢的東西來交換,最後每個人的情況通過交易都變得更好了。

遠古時代,獵人打獵,農民種田,他們拿兔子來交換漿果,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能力得不到的東西,因此每個人都變得更好了。這裡面就不存在老炮和萌新。

再比如,李嘉誠曾經拋售過上海的商業地產,大家心想,接盤的人是誰?他是不是傻?而時過境遷,中國經濟成功觸底,樓市基本穩定,大家回過頭來又說,李嘉誠是不是傻?為啥要賣掉?

其實這兩撥人沒人傻,而且通過一筆交易實現了雙贏。對於李嘉誠來講,商業地產的預期回報率是4%,假如他在英國發現了一個預期回報率8%的資產,那麼他這筆交易就是賺的。而對手方,也許持有了一大堆虧錢的垃圾資產,那麼能找到一個核心商圈4%的商業地產,對他來講也是喜事一樁。

每個人,基於不同的知識結構、能力圈雷達、資金成本、風險偏好、可投資期限等,能投資的資產都是有限的,我們只要在自己的雷達範圍內,尋找回報、期限、風險水平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成功的好投資,而根本不用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猜心遊戲上去揣摩對方的想法。

在金融交易中,我們以上羅列的諸多要素,最重要的要素是資金成本。用金融術語來講,也就是折現率,或者有人管它叫預期回報率。

大家知道,給一個金融資產進行估值,主流的辦法是自由現金流折現。即使你能準確評估資產未來帶來的全部現金流,但是把這筆錢折合成今天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折現率,怎麼確定呢?它往往是千人千面。

因此,對一項資產、一棟大樓、一家公司,最後每個人估計出來的價值都完全不同,關鍵就在於,對每個人來講折現率——你的資金成本,都是不同的。因此,任何一個資產都不存在一個普世的公允價值,正因為每個人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不同的。

有人在股東大會上問過沃倫.巴菲特:請問您是怎麼設置折現率的?巴菲特說,無論利率鬆緊,他一律使用10%的折現率。

為什麼巴菲特不像那些精確計算的金融專業人士,甚至諾貝爾經濟大師們,一會兒算算利率,一會算算風險,一會加個溢價,一會再折一點。為什麼他就使用10%作為折現率而且一直不變呢?因為長期來看,美國資本市場的回報率,就是年化10%左右。作為一個以美國市場為主的職業投資家,那麼錢交到他的手裡,能獲得的長期回報底線就是10%,因此對巴菲特來講,他的資金的機會成本就是10%,這就是他的折現率,也是他能接受的最低回報率。即使現在美國無風險利率降到零,巴菲特的折現率還是10%。

對於你我來講,一項投資至少要有4%以上的預期回報率才有投資的基礎價值,因為每個普通人的折現率水平就是4%——這是銀行理財的水平,也是你我的資金成本。因此,對於股東權益回報率低於4%的公司,基本上多數你就無需予以考慮了,因為這種公司就是在毀滅股東的價值。

明白以上原理,你也用不著再去玩猜心遊戲了。社保減持,也許基於它相對比你更高的資金成本,減持只是因為找到了收益更好的資產。但是對你來說,接手可能這依然還是一樁划算的投資。投資很難給出具體的建議和指導,因為每個人的資金成本、預期回報、資金的可支配時間長短、對波動的容忍度,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房子現在還能投資嗎?」,「某某資產現在還能買嗎?」這種問題就像是小馬過河,即使做出回答,答案也未必對問者有利。

提問之前,首先要自問的是,我的資金成本是多少?我心中預期滿意的回報是多少?我要投資多長的期限?我能接受多大程度的價格波動和起伏?

當這些問題已經自我回答完畢,剩下來的,就是擴大自己的能力圈雷達,去找到屬於你自己稱心如意的好資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