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富懸殊態勢不僅沒有好轉,反之在進一步惡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1月12日訊】近2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全球財富持有懸殊及收入分配懸殊的態勢不僅沒有好轉,反之在進一步惡化。而這種全球收入分配和財富持有的惡化,可能是多重原因所致,但是很大程度上可能與央行過度擴張的信用政策一直在全面推高各種資產的價格有關。當全球的收入分配和財富持有懸殊差距越來越大,不僅對絕大多數低收入的居民消費具有嚴重的擠出效應,也是容易引發社會震盪及政治震盪的重要原因,同時估計這也是當前全球經濟一起難以快速復甦的重要原因。
最近,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利奧(Ray Dalio)上月刊登新文章,題目為「兩個經濟:最頂的40%及最底層的60%」(The Two Economies:The Top 40%and the Bottom 60%)。達利奧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出現了兩個經濟,如果在討論經濟形勢時只分析及瞭解單一經濟,就無法對實現世界能夠正確的理解,甚至會走向錯誤的方向。因為,在當前兩個經濟範疇下,頂層的人與底層的人的財富及收入分別向兩頭傾斜,佔人口90%的美國底層的財富比例與佔人口0.1%的頂層人所擁有的財產比例懸殊越來越巨大,而且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底層居民所佔財富的比例一起在下降,頂層者所擁有的財富則一起在上升。
同時,如果把美國居民分頂層家庭佔人口40%,底層家庭佔的人口60%。底層家庭自1980年起,真正收入沒有多少變化或輕微減少;在1980年,一般頂層家庭的財富為一般底層家庭的6倍,目前此比率已經超過10倍以上了;底層家庭只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把收入留下做儲蓄。達利奧還發現從1980年起,即使包括政府轉移支付,頂層的稅後家庭收入增長率幾乎是底層家庭的3倍。即使現代科技快速發展,整個經濟發展水平都在提升,但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生活更加艱難。
對於當前全球各國的財富持有與收入分配差距為何會這樣越來越大?儘管導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應該是與央行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因為,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全球主要發展國家基本上都採取了各種信用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並量化寬鬆了再量化寬鬆。這種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看上去是在拯救一國的經濟,實際上是在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金融市場過度投機的炒作者,拯救過錯的金融機構與銀行,從而使得在這次金融危機後,讓大量的資金流入資產,以此來推高各種資產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金融市場過度投機炒作者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其資產及財富縮水,反之,其財富增長在加快。比如美國股市在金融危機之後,道瓊斯股票指數已經由6000多點上漲到23000多點,上漲幅度達到近4倍。而股市價格水平全面上升,股市投資者的財富自然比他人上漲得快。
《第一財經日報》刊發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的觀點報導。錢軍教授認為,信貸的擴張,實際推動的是房地產業的過度發展,不斷上升的房地產價格產生了較大的資產泡沫,最終走向泡沫破裂和行業蕭條。而在此過程中,由於有效資源並未真正配置到高生產率的行業,實體經濟從信貸擴張中的受益有限,信貸擴張並未如期刺激消費和經濟增長。而不斷增加的負債卻進一步抑制了公眾的消費需求,最後導致現在全球經濟恢復的漫漫無期。
香港金管局在《匯思》上刊登了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上月底出席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的發言。他表示,過去30多年來,全球收入大幅增長,但許多國家的內部收入差距卻擴大,以致怨聲四起。
他於會議上表示,留意到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趨勢,如全球收入大幅增長,但勞動收入佔比卻在下降。另外,各央行的非傳統貨幣政策,或對收入及財富分配造成重大影響,此舉令貧富鴻溝日闊,有礙經濟增長。
陳德霖於文中詳述,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主要央行推行包括零息率和量化寬鬆的非傳統貨幣政策,目的是透過降低借貸成本和支持資產價格來刺激經濟復甦及就業。然而,窮人資產不多,只能收取微薄的利息,反之富人能透過超低息率借款從而受惠,有見於部分先進和新興經濟體的股市樓市均屢創新高,富人獲得極可觀的進帳,以致令貧富懸殊情況加劇。
窮人資產有限未能受惠超低息率
對於全球收入大幅增長的趨勢,陳德霖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字加以說明,由1980年至2015間,先進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人均GDP分別增長3.5倍和近6倍。陳德霖又稱,儘管國與國之間的差距有所收窄,但很多國家的內部收入差距卻擴闊了。較低收入人士未能受惠於經濟增長的紅利,導致社會上瀰漫著不滿的情緒。
可見,當前不少國家所採取的信用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實是對極少數富裕者最有利的政策,甚至於這種政策是一種絕大多數底層居民財富向少數富有者財富轉移的機制。它不僅讓富有者的財富持有增長速度加快,底層居民的財富增長放緩,也可能是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一直難以復甦的重要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何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