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在「問仁」 孔子給的答案為何都不同?(圖)
孔子是站在比一般人更高的層次在看問題,他也會因材施教,因此答案是多元又具深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有時候我們喜歡叫真,認為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其實不是,同樣一個問題,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人而異。曾有三人問孔子同樣一個問題,孔子卻給了他們三個不同的答案。
一、顏淵問「仁」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二、仲弓問「仁」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沒人怨恨(自己)。」
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三、司馬牛問「仁」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
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
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出自《論語》)
一個問題,我們站在高處會一目了然,而在低處就龐雜繁亂。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層次問題吧。孔子站在高層次看問題,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古籍中的孔子、鬼谷子、東方朔等人,看上去博學多才,其實就是站在了高層次在看問題。中醫的偉大在於它站在了信神的基點上;古人的高瞻遠矚都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