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死不出山 是因為晉文公沒封賞?(組圖)


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吃下,把他救了。(網絡圖片)

割肉奉君盡丹心

介子推是春秋時代晉公子重耳的重臣。重耳是晉獻公之子,因為避獻公寵姬之害而流亡國外十九年,終得以復歸祖國被立為國君,也就是晉文公。隨侍重耳遠走國外的有五個重臣,介子推是其中之一。

《史記‧晉世家》記載:「獻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賢行。及得驪姬,乃遠此三子。」是說獻公有子八人,其中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都有賢能德行,然而獻公得了驪姬之後,就疏遠了這三人。後來驪姬要廢嫡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接下來矛頭指向重耳和夷吾,他們兩人各自出奔國外。(見《史記‧秦本紀》記載:「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晉公子重耳逃亡國外十九年,在提心吊膽的顛沛流離中,有過瀕臨死亡的境地。傳說有一次,重耳一行在衛國山中迷路,好幾天沒得到食物,眼看就要飢餓昏死了。那時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吃下,把他救了。後來,大家才知道,肉來自介子推身上。眼見主公生命陷入危急,介子推割下了一塊自己的腿肉,煮給重耳充飢,保住了重耳的命,保住了晉國未來的一位賢君。後來晉文公感懷他,定「寒食節」來紀念這位忠義之臣。

忠肝義膽介子推

介子推忠心於國與他高貴的品行在史書中有記載,有一次是發生在重耳將要渡河返國之時。《史記‧晉世家》中的這段記載,白描了介子推出塵不染的品德。

在返國的渡河船上,眼見十九年的顛簸流離將劃下句點,重耳入晉就將被迎立為國君。此時,另一個隨侍要臣咎犯請求離去,說是因為自己隨著主公週旋天下,也犯下不少的過錯。重耳立刻回應說,會與咎犯一同享用返國後的好日子,說著就和咎犯走入河中發誓,並請河神見證誓言。(「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

這一刻發生的一幕都被介子推看入眼中,他在船中笑說:「公子重耳將登王位是天意,子犯以為是自己的功勞而邀功,實在羞恥,我不願與他同位。」就這樣介子推沒有隨著重耳歸國,悄然「神隱」了!(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

介子推渡船上的這段話,和他的遺志「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的高貴品行及忠心毫無二致。

介子推隱身離開主公,他的母親對他的德性非常贊同,遂隨他隱居山中。晉公子重耳回到晉國登位成了晉文公,封賞亡者和舊臣。那時介子推不在朝廷中,也沒有得到封賞。

《史記‧晉世家》記載,介子推的從人為子推抱屈而寫了一段文字貼在門上提醒晉文公。晉文公使人召介子推,已經不見介子推的蹤影。聽說他入了綿山中,於是文公環封綿山作為介推田,又將綿山改稱為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以記自己的過失,也用來表彰忠臣介子推。

民間傳說 寒食節清明柳

民間傳說,晉文公要封賞介子推,聽說介子推人在綿山卻找不著他,而後聽了臣下的意見令人火燒綿山要把介子推和他母親「逼」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但並未如預期般見到介子推出來。火熄後搜山,才發現介子推與母親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在殘存的樹洞裡發現了介子推留下的血書。介子推不惜以「重於泰山」之死為諫言:「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知天命,知道重耳成為晉國之君是天命使然。他應該知道人是最容易迷失的,處在逆境時猶能生聚教訓,處順境時就容易忘我孤行!介子推清醒地履行自己的天命,作一個忠心於國家的臣子,以生命提醒國君「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在和臣子的對話中說:「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介子推淡泊明志、舍生取「仁義」規導晉文公,堪當上上之賞!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網絡圖片)

晉文公以「寒食」紀念介子推。次年,到了介子推逝世那天,晉文公到介山,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祀他。彼時,那棵殘柳已長出絲絲嫩綠柳條。晉文公折下了一支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稱這一天為清明節。以「清明」來緬懷介子推,此時,他是深深明白介子推忠肝義膽背後的精神了。

四海同寒食 千秋為一人

後代,也就都在清明節的前一日「寒食」紀念介子推割股奉君、淡泊不居功的道德精神,在南北朝時代,這一天不舉火稱「禁煙」,見《荊楚歲時記》記載:「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荊楚歲時記》也拾掇了《後漢書》的記載,東漢時,太原一郡有舊俗,因介子推被焚死,所以士民在冬天裡有一個月寒食,不生火煮食。

「寒食」喚醒中華兒女神傳文化的高標道德精神。唐代盧像《寒食》詩頌讚:「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原文有刪節)

本文留言

作者允嘉徽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