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阻止他升官!當官者最罕見的奇特現象(圖)
他勤政愛民要升官了 為何百姓都來阻止?
百姓本應造福百姓,若能當官當到百姓眷顧、多方勸慰,亦不枉步入官途。此乃《明人畫入蹕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聲不僅在人去之後,在人去之時就會有生動的反映。
三國時期,陸績任郁林太守,政績顯著,為官清廉。任滿東歸時,陸績須取海道返鄉,船夫看到他一家所帶物品實在太少,恐難抵抗風浪,建議他再帶一些東西上船。恰巧岸邊有一塊大石頭,陸績以石壓艙,才得以平安渡海。這塊無名的壓艙石後來被敬稱為「廉石」,陸績的故事也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隋朝趙軌在齊州任上,考績連續多年最佳,受到朝廷嘉獎,召其入朝為官。離任時,父老鄉親前來送別,有老人拭淚說道:「您在此為官,勤政愛民,從不受賄納物,我們敬仰您的操守,不敢用酒相送。您清廉如水,今斟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趙軌也甚是動容,雙手接過,一飲而盡,與百姓依依話別。
最為感人的清官離任故事應數明代的況鐘。宣德六年(1431年),況鐘的母親去世,按照規定,他必須回原籍「丁憂」,三年服喪期滿才能復職。蘇州數千人聞此「請求奪情起復」,並作民謠:「況太守,民父母,早歸來,慰田叟。」宣德十年(1435年),況鐘進京述職,百姓怕他調任,在他起程時,「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輿臥轍」,捨不得他離開。正統四年(1439年),況鐘任蘇州知府九年時,要赴京考績,百姓紛紛前來餞行,況鐘作詩道:「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況鐘赴京後,因政績突出要升官,百姓數萬人上書挽留,朝廷賜況鐘正三品,讓其仍回蘇州做知府。正統七年(1442年),況鐘病死在任上,「民多垂泣送其柩歸」,並立祠堂以示崇敬。
從這些離任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為清官的「獲得感」,也不禁沉思,官之清廉,民之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