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感概:為什麼爭破頭也要去美國?(組圖)
自由女神
【看中國2018年9月11日訊】美國新移民要得到和當地居民同樣的生活條件,付出的艱辛很多!光是「身份」問題就被掐得死死的。那麼,到底為什麼爭破頭也要來美國?有位華人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未必都能讓好夢成真,卻一定要活得像個人樣!」我們來看看她在《美國華人網站》的說法:
一、為什麼來美國的初衷?——「功成名就」
為了父母的期望,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好奇跟好強……等等?在世俗的眼光裡,「功成名就」四個字是最好寫照。美國給了相對公平的機會,華人憑藉勤奮和聰明,幾乎都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取得大部分美國人所沒有的「成就」,可是為啥總覺得「神氣」不起來。
老美開著破鏢客比你開奔馳更威風;老美一家吃救濟,比你賺六七萬的年薪還要快活。靠金錢支撐起來的成就感只有在拜金的社會才能暢通無阻。美國是個金錢的社會,卻又是在許多方面對金錢漠視的社會。美國架構出來的一個巨大空間,給人的其實並非金錢。
美國讓束縛已久的華人終於感到可以長長呼吸一口氣:換工作不再要戶口本、上學校不必要「走後門」……諸如此類。美國設定了一條「底線」,只要你稍稍抬腿就可以輕鬆地邁過去,且暢通無阻。
我們要的,不就是這種自由麼?可惜,我們的心上還是「不快樂」的。常聽見身邊的朋友抱怨回不去,別說長期留下來,就連蜻蜓點水般的探親,也叫人吃不消。
禮尚往來、三姑六姨不說,最重要的是心理壓力。這是因為華人傳統的「榮歸故里」讓我們不得不「粉飾」一番。如果沒有能力買好車買大房子,在一般人的眼中就真的是「失敗」了。(可是就算「榮歸」,回來看不見羨慕的眼光,又會怎樣呢?)
大房子
二、到底為什麼要來美國?——活得像個人樣!
很多人最初來美國的夢想和今天「得到」的截然不同。我有一位年近四十歲的朋友,在中國是高幹子弟,從小在文工團長大。到了美國後,為了給女兒賺學費,就捲起袖子下了餐館,並且給教授家裡做保姆。
她總是嘻嘻哈哈的,定期向我們「匯報」女兒的成績。她十七歲的女兒到美國的時候連英文也講不好,現在作文卻得了全美的徵文比賽大獎。有天我跟她坐在陽光底下聊天,我記得她說:
我來美國可說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我既沒有回學校重新拿學位(她在中國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也沒有賺很多錢買車和買房子。我常常想,我回家時怎麼對別人講?也許有些話我只能這樣講,可未必人人可以明白:我覺得在美國所經歷的,要遠遠多過學位和錢,我覺得我在「成長」。我為女兒驕傲,我丈夫驕傲,更重要的為自己驕傲,我學會了怎麼心平氣和地做人!
心平氣和,這是如此難得的成長。既非老莊的「無為」,也不是要把美國變為「戰場」的「豪情壯志」。她女兒在一夜之間獲得全額獎學金,她節省下來的每一個刀如今成了她母性的明證。看到她每天的快樂,我明白她並不是想自欺欺人地故作瀟灑,而是真的充實了。
活得像個人樣!做邊緣人未必就要擺出「邊緣」的姿態來。我喜歡和那些重回學校的老兵聊天;喜歡聽教學樓裡的清潔工談理想;喜歡在高速公路上看貨車司機調皮的笑容。
無論他們從事著怎樣的工作,他們都可以充滿信心:我會成功的。也許這「成功」只不過是想買一輛新一點的二手車,也許只不過是想去夏威夷度假,雖然可能他們的信用卡還是赤字。
自信的微笑(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那麼多的美國人「自我感覺良好」?之後我才明白,美國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要學會「活得像個人樣」。你可以自私,但是不能侵犯別人的利益;你可以自負,但請是尊重別人的權利;你可以驕傲,但是在你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比你更有資本驕傲。這種「信心」教育有一點是無須質疑的,就是尊重。
即使是長輩教授,也沒有權利去「批評」;即使是百萬富翁,也沒有權利因「施舍」而要人感恩戴德。他們不再人為地去設想「敵人」,而是盡情地去熱愛生活。有錢可以開奔馳,沒錢那就開二手;有錢可以去夏威夷看日出,沒錢那就開破車去追日落。
丈夫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我最大的夢想是買一支NBA和投資讓你拍一部電影。我不知道這個夢想能保持多久,我只是想,我們未必都要讓好夢成真,卻一定得「活得像個人樣」。
寫這些,給自己,也給有同樣感觸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