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好音樂的三重理解(圖)
演奏音樂的高超之處,在於「得心應手」,用正心、正念達到與天地相和的境界。(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中國音樂的文化源遠流長。古人一向用音樂調理身心,在古代流傳至今的典籍中都記載了古人對音樂的理解。
德音才是正樂
古人云:「德音之謂樂。」一次,魏文侯問子夏說:「古樂與今樂有什麼不同呢?」子夏回答:「古樂是黃帝、堯舜以來,聖賢相傳的雅樂。樂聲諧和,氣勢寬廣,表演時進退整齊,節奏平和而莊重,富有寓意,講述著古代聖王的業績,修身治家,最終平定天下,這就是古樂。而今樂,表演時雜亂無章,樂聲奸邪氾濫,使人沉溺其中難以自拔。聽完後,既無法說明什麼道理,也不能講述古代聖王的業績,沒有思想內涵,完全悖逆於德,不能稱為樂。」
《樂記》中說:「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所以音樂就要有益於人的教化,而不是為了刺激人的感官。所以人對樂音要有所選擇,惟有德音之樂才對人有益。
演繹德音要先修身
自古以來,傑出的音樂家都是德才兼備。比如孔子、伯牙、師曠,他們都是通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靜心領悟樂曲的內涵,成為了名留千古的音樂家。
春秋時,師文向師襄學琴,學了三年,還是彈不出曲子。師文悟到:自己所存念的不在於琴弦,所嚮往的也不在於聲音,不能使琴和人和二為一。之後,他每日不斷提昇自身的修養,精心體悟音樂的內涵。
過了不久,師文開始撥弄琴弦。首先他彈奏了春天的樂章,但感覺卻如同涼風襲來,樹木結滿了果實。當他演奏秋天的樂章時,卻有東風吹拂,樹木都發出了嫩芽。當他在演奏夏天的樂章,冰雪交加河裡都結冰了。最後他演奏冬天的樂章,瞬間變成炎熱的夏天,冰雪都融化了。而到了曲末,他使用宮弦來統合四弦之音,頓時感覺四周就有南風吹來,地上湧出了清泉,甘露從天而降。
原來,音樂藝術的高超之處,不在弦,不在聲,而是在於「得心應手」,用正心、正念達到心身和一,能夠與天地相和的境界。
無德之人不配聽正樂
上古時期的雅樂對聽眾德行的要求可是很高的,聽者必須要具備很高的德行。比如像黃帝之樂《咸池》,顓頊之樂《承雲》,堯之樂《大章》,舜之樂《韶樂》。
在春秋時期,衛靈公來訪晉國,命他的樂師師涓演奏樂曲,剛一演奏,晉國的樂師師曠就急忙制止他說:「快停住!這是《清商》,商紂的朝歌北鄙之濫曲,是亡國之音。音樂是來傳播德行的,有害德行的溺音可千萬聽不得啊!」晉平公便問師曠:「這世上應該沒有比這首曲子更動人的吧!」師曠說:「有,但是您的德行不夠啊,還不可以聽這首曲子。」但晉平公還是堅持讓師曠彈奏。當師曠剛彈奏完一段後,只見祥雲縹緲,就有16只仙鶴從天邊飛來,展翅起舞。
平公看了很高興,又問師曠:「還有比剛才這首曲子更動人的嗎?」師曠說:「有,過去黃帝召集鬼神時創作了《清角》,但國君你的德行太薄,不能夠聽它啊。如果非要聽,恐怕會給你帶來敗運的。」晉平公說:「我都一大把年紀了,還在乎這些嗎?」
師曠沒有辦法,便彈奏起來。剛彈完第一段,就有白雲從西北方的天空中湧起;再彈第二段時,狂風暴雨鋪天蓋地而來;再彈第三段時,狂風呼嘯,將廊上的瓦片都刮飛了,連祭祀的重器都被震破,左右的人都嚇得四散奔逃,晉平公也嚇得趴在廊室裡。
結果過了不久,晉國大旱三年,寸草不生,晉平公從此一病不起。
《孝經》中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聆聽純正美好的音樂不僅可以提昇人的氣質,更重要的是能夠啟迪人的善念。上古時期的雅樂雖然早已失傳,但在當今的神韻藝術團中,演員繼承了將近失落的傳統藝術家的理念——「德」。神韻所創作的音樂都是奠基於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並結合中西方樂器音樂的精華。聆聽神韻樂團的音樂,體驗當今社會裡無法聽到的德音雅樂,一定會令你超然於塵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