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孝子的出現是惡果?老子的啟示震撼人心!(圖)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真貌:東周之諸子百家爭鳴(一)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春秋戰國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之際,卻出現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左傳》、《春秋》等詳盡記載當時歷史的著作也相繼誕生。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2000年。

為甚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個人以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私慾的增加,上古時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時的賢王治世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讓位於現實的「利益」,比如君王謀求疆土的擴張,以獲得國家的強勢地位;百姓則「貨力為己、各私其私」;因而各國間征戰十分頻繁,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而非德行逐漸成為人們的衡量標準。

處此亂世之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尋找到治理國家、挽救時弊的方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諸子學說紛紛登台,針對現實的社會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包括如何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不過,雖然學說眾多,但代表整個時代變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特別是儒道兩家,對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後世諸多學者稱頌這一時期為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但是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十分懷念遠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時代。他在晚年的時候,喟然嘆道:「鳳凰不再飛來,河圖不再出現,我也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泰山啊,將要崩頹;樑柱啊,將要墜毀;聖人啊,將要枯萎了。」

而和孔子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覺者老子也在他千古傳世的《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無疑老子認為道德遠遠高於仁義,故曰:「大道廢,有仁義。」意思是說,因為大道沒有了,才追求仁義。

老子進一步闡述道:「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現代人的概念中,仁義、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現都是值得慶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卻認為這些都是大道沒落、社會混亂、道德下滑的結果。

為甚麼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會發出如此的喟嘆呢?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示?且先讓我們走入他們的世界。

道家:返本歸真之真法

道家的鼻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的人。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被生下後就姓了凡人的姓李氏。有人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自然就是神靈了,又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後世的另一種為眾人所普遍採納的解釋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總之,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十分長壽,據說活了二百多年。他歷經文王、武王時期,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和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相傳其氣質稟賦也與眾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老子受牽連而被罷免官職。為了避免禍害,老子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

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在中原一帶都沒有傳授過甚麼,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裡停留下來。

(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心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