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出兵格瑞那達 以實力取和平 擊垮蘇聯(組圖)
里根(左)與戈爾巴喬夫進行一對一會談。(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接上文:里根出兵格瑞那達 蘇聯走向崩潰
緊急介入
格瑞那達進入緊急狀態的事件立刻引起了美國的警覺。這主要是由於島上有一千多名美國人。這些美國人當中的大部分是在聖喬治醫科大學讀書的學生。這間醫學院以優異的教學質量和低廉的學費吸引了很多美國大學生前往。此時,這些美國人都成了奧斯汀的囚犯,他們只能由軍人提供糧食和飲水,與犯人無異。
美國政府立刻聯想起1979年伊朗革命後駐德黑蘭使館的美國人被扣作人質的狀況。那場長達444天的人質危機改變了很多東西,甚至幫助了里根上臺。所以,美國人對於格瑞那達事態的發展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美國軍隊的參謀們立刻忙碌起來,但調遣軍隊和調配後勤資源,制定作戰計畫都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工作。他們不清楚他們是否能跑贏時間,特別是加勒比海局勢一向比較穩定,各國僅有象徵性的警察部隊,美國對於這個島國知之甚少。
另一件事也堅定了里根出兵的決心。10月21日,畢曉普被殺兩天後,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在巴貝多首都布里奇頓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其成員國之一的格瑞那達目前出現的危機局勢。這個組織包含了眾多加勒比國家,都是格瑞那達的鄰國。會議很快做出了一致的決定,組織的主席,多米尼加總理尤金妮亞・查爾斯女士宣布:要求美國進行干預。
查爾斯本人也曾遭受格瑞那達和古巴搞的「輸出戰爭」之害。1981年,與「十二使徒」一樣,曾在蓋亞那接受古巴教官培訓的多米尼加武裝部隊司令弗雷德里克・牛頓試圖發動政變,因為得不到士兵、警察和國民的支持而宣告失敗。由於這件事的緣故,查爾斯在格瑞那達政變問題上的態度十分堅定,堅決要求東加勒比國家組織成員和美國、牙買加、巴貝多等國出兵干涉。
25日清晨,查爾斯飛往華盛頓,親自會見里根總統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向他們闡述美國出兵的必要性。當里根向她詢問,如果美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帶著「西方帝國主義老大哥」的全套行頭,對這麼小的一個島國進行武裝干涉時,是否會在相鄰的東加勒比島國人民中引起非議?查爾斯平靜而充滿自信地回答,她和她的領國首腦承擔邀請美國出兵的全部責任。果然,日後聯合國發起對美國「入侵」譴責決議時,東加勒比國家組織的各成員國是僅有投下反對票的幾個國家。
不僅如此,這位身材高大、頭髮花白、儀容優雅的黑人女政治家還補充說,如果美國不現在干涉,解救格瑞那達和被扣的美國人,那麼今後解決時必然更加困難──就像伊朗危機那樣,而且會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即美國在必要時既沒有決心,或許也缺乏實力去實施果敢行動。
尤金妮亞・查爾斯(右一)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請求里根總統出兵格瑞那達。(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她這番話擊中了強硬派里根的內心,也消除了他對行動輿論後果的擔憂。聽到這裡,里根不由得微笑了起來。
還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那就是10月23日,被軟禁的格瑞那達名義上的代理國家元首斯庫恩博士設法秘密讓人帶出了求救信。這封信是寫給巴貝多總理約翰・亞當斯的,信中斯庫恩博士除了向巴貝多總理請求幫助建立維和部隊之外,還同時向美國、牙買加和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尋求支援。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里根總統10月22日傍晚簽署命令,批准出兵格瑞那達的「復仇女神」計畫,行動發起時間暫定為10月25日凌晨。
面對蘇聯和其附屬國自70年代下半段起,到1980年代上半段為止的這段時間,不斷揮舞過來的左勾拳和右勾拳,里根這次穩穩地打出了一記直拳。這一拳雖然不能置狂熱中的蘇聯於死地,卻是蘇共覆滅的開始。
解救人質和學生,解放格瑞那達
10月25日凌晨兩點,美軍對格瑞那達發起了「入侵」行動,此時距離尤金妮亞・查爾斯女士與里根會談還有幾個小時。所以實際上查爾斯並不是說服了里根,只是解除了里根對東加勒比國家輿論的擔憂。
不過,美軍對格瑞那達的「入侵」還是引起了一位里根非常尊敬,也非常重視的政治家的不滿,她就是當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要知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當時還是格瑞那達名義上的元首,格瑞那達也是英聯邦成員國,因此撒切爾夫人在電話裡措辭嚴厲地要求美國取消「入侵」行動、撤回軍人、恢復和平。雖然里根非常重視傳統盟友和特殊合作夥伴英國的態度,不過此時木已成舟,里根的決心是不會因為其他國家的抗議而動搖的。
強大的美國武裝力量對付古巴軍事顧問和蘇式輕武器武裝起來的格瑞那達人民革命軍及民兵是毫不費力的。死亡18人,被擊落7架直升飛機的輕微損失足以說明這一點,整場戰役也僅僅持續了三四天時間。
格瑞那達戰爭作戰路徑圖(Derfel73/wiki/CC BY-SA 3.0)
在整場戰役中,還是有兩個亮點值得重點提及。
在空中突擊搶佔薩林斯角機場的戰鬥中,突擊隊軍士長埃里克・哈尼後來回憶說:
一隊C-130運輸機低低地從東邊飛來。當它們飛到機場跑道上空時,從頭兩架飛機的機身裡突然噴射出猛烈的炮火,壓制地面火力。這兩架飛機飛走後,其他運輸機魚貫而入,你可以看見那些傘兵排著隊從裡面跳出來。他們跳傘的高度非常低,降落傘剛打開沒有幾秒鐘就落到了地面上……很快,頭頂上出現了第二群飛機,然後天空中佈滿了更多的綠色降落傘,就在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古巴人的高炮開始向著空中的那些人開火。「真糟糕」,我一邊想著,一邊看著跑道那邊古巴人的對空武器發射的火焰。
但是就在這時發生了令人無比驚訝的一幕。有一隊傘兵隊員剛剛降落到地上,還沒有任何軍官或者士官來得及把他們組織起來,就紛紛自發地向古巴人的高炮陣地方向跑去,一邊跑手中的武器一邊怒吼。不到十分鐘,格瑞那達人的高炮就啞巴了。就在這時,第三波傘兵開始跳傘了。如果不是這隊傘兵及時掃蕩了古巴人的高炮陣地,恐怕第三波傘兵會承受很大的傷亡。
那天晚些時候我才得知,這次自發的進攻是由一名下士帶頭引發的。當時他猛地從地面上爬起來,吼著「老子受夠了」了,一邊開火一邊向著敵人的陣地衝過去,他附近其他人也跟著跳起來,追了上去。整個場面就像一場野火突然掃過全是乾草的山谷一樣,眨眼的功夫就結束了!這是什麼樣的一夥兵啊!
傘兵降落(網絡圖片)
另一件事是關於聖喬治醫學院內被扣押起來的美國學生。
美軍進攻開始後,該學院內當時有200多名美國學生被古巴人和格瑞那達人民革命軍士兵集中到宿舍樓,並被看管起來,正式成為了人質。這一消息被學生當中的一名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偷偷地發送給了外界,因此美軍制訂了從空中強襲營救人質的計畫。但是當時有幾個可能地點,暫時還不清楚學生們到底被關押在哪一處,只能由派出的部隊見機行事。
經過長時間激烈戰鬥和摸索尋找,當傘兵部隊好不容易找到美國學生所在的宿舍樓時,很多學生已經在床底下藏了一天一夜,躲避四處尖嘯的子彈。當那些翹首以待的學生看到身穿迷彩服的大兵們手持步槍向他們跑來時,一個個熱淚盈眶、歡呼雀躍。幾個女學生衝出門外,同大兵們緊緊摟抱,熱烈親吻。其他學生看到跑來的都是美國大兵而不是格瑞那達軍人,都紛紛從床底下爬了出來,加入慶祝的行列。
一個名叫沃爾金的中尉見此情景,拍著泣不成聲女學生的肩膀大聲說道:「好啦,好啦,孩子,咱們回家去吧。」士兵們用身體隔開了古巴狙擊手從周圍建築中射來的子彈,掩護著學生們乘坐吉普車登上了前來營救的CH-53直升機。
被解救的美國學生和美國大兵們(網絡圖片)
學生們列隊登機(網絡圖片)
當天下午,首批營救出來的美國留學生就搭乘美國空軍飛機取道巴貝多返回了美國。當載運他們的第一架飛機降落在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空軍基地時,第一個走下舷梯的學生情不自禁跪倒在跑道上,親吻美國的土地,他後面的學生齊聲歡呼。這個畫面經由電視新聞直播被成千上萬美國人看在眼中,令他們感動得淚眼婆娑。這時,美國國內任何對出兵格瑞那達持否定觀點的新聞報導和抱怨之聲,都抵擋不住這一畫面帶來的衝擊力。
第一個走下舷梯的學生情不自禁跪倒在跑道上,親吻美國的土地。(網絡圖片)
里根總統當時碰巧也在看電視。後來他私下承認,看到美國學生跪下親吻大地的一瞬間,自己也禁不住熱淚盈眶。
在此之後不久的11月7日,里根在白宮南草坪舉行了一次儀式,大約400名從格瑞那達被營救回來的美國學生自費前往,與來自陸、海、空和海軍陸戰隊的40多名曾經參加格瑞那達戰役的軍人共聚一堂。那些學生真誠而熱烈地擁抱那些曾經拯救他們的士兵。這一幕感人畫面令在場人士包括里根總統在內久久不能忘懷,因為里根還記得自己在擔任加州州長的那些日子裡,曾經親眼目睹大學生們是何等鄙視軍人。出兵格瑞那達無疑提振了美國國內對於軍人的信心。
隨著格瑞那達地面戰事陸續結束,美軍開進了格瑞那達首府聖喬治城。當地人對美軍的態度十分友善,總的來說美軍沒有遭到任何大規模的抵抗,更沒有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戰役後期,「格瑞那達人民革命軍」和「人民革命民兵」喪失鬥志,四散潰逃,徹底失去了戰鬥力。古巴軍人的抵抗較為頑強,最終有100多人在戰鬥中死傷,其餘大多被美軍俘虜。島上眾多軍火庫被發現和繳獲,部分是格瑞那達當地人帶的路。
美軍隨後抓捕了前副總理科爾德、「格瑞那達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奧斯汀和一些前部長,並解救了被關押的總督斯庫恩博士。隨後美軍大部撤走,僅留下少部分哨戒部隊。
根據英國女王授予斯庫恩博士的權力,總督先生指定「國家大會」主席尼古拉斯・布拉斯懷特擔任政府臨時總理,並著手在當年內恢復全面選舉。科爾德、奧斯汀等人被引渡給東加勒比組織多國部隊,關在了他們過去囚禁政治反對派的里士滿山監獄裡。
從1983年底到1986年,格瑞那達政府對這17名犯人進行了審訊,1986年12月,格瑞那達最高法院宣布判處當中14人死刑(後都改判無期)。
奧斯汀和科爾德最終服刑期滿,分別在2008年12月和2009年9月獲得釋放。
在島上被俘的古巴人後來全部都被遣返回國。在這次行動中,古巴方面死亡69人,56人受傷,642人被捕(其中多數是一個工兵營)。被遣返回國的古巴顧問後來下場慘淡,他們不被重用,多數被調遣到一些邊遠地區繼續服役。
除了古巴人外,斯庫恩總督還下令從島上遣返了49名蘇聯「顧問」、17名利比亞「顧問」、15名朝鮮人、10名東德人和3名保加利亞人。這些人屬於哪個陣營不言而喻。
後續影響
1983年12月19日,軍事行動兩個月後,島上舉行了1979年政變後首次全面選舉。出乎很多批評家的意料,在這次選舉前4天,美軍撤走了在格瑞那達駐紮的全部軍隊,僅留下一個小規模的軍事情報組,這些人也於1984年全部撤出。
出兵格瑞那達暴露了美軍在情報準備方面的一些弱點。雖然美軍敏感地注意到了薩林斯角機場跑道的修建進度,卻大意地沒有繪製該島的地形詳圖,以至於10月25日凌晨登陸部隊開始行動時,只能帶著旅遊用地圖離開兩棲登陸艦,向著海島進發。
不過,美軍在這次行動中也試驗了很多新兵器、新概念、新技術和新戰法,為後來美軍1986年空襲利比亞、1989年進攻巴拿馬、1991年海灣戰爭和1994年海地維和等後續軍事行動提供了許多寳貴的經驗和教訓,成為此後美軍作戰行動的範本。美國陸軍認為:「對於美軍的軍事武裝力量來說,它就像一記響亮的起床號,對喚醒和重振整個美國軍隊的士氣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從此以後我們確確實實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美國出兵格瑞那達後,當時全世界對此行動基本持反對立場,但程度不同。
不出意料,蘇聯和古巴對美國的抗議最為激烈。因為他們明白,這就是衝著他們來的。古巴領導人發表了氣憤填膺的講話,隨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群眾示威遊行。
英國、加拿大、巴哈馬和特立尼達等英聯邦國家也強烈反對美國出兵干涉一個英聯邦國家的舉動。但英國主要的介意點在於撇清與美國出兵的關係,聲稱對此毫不知情,更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
東加勒比海國家一邊倒地表示對美國出兵的歡迎,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邀請和求助的結果,美國出兵正是維護了地區安寧與和平。在聯合國發起的譴責美國出兵的提案的投票中,他們全部投了反對票。
美國國內大多數媒體對行動也持否定態度。不過,對伊朗人質事件記憶猶新的大多數美國民眾,特別是他們還親眼目睹被營救的美國大學生返回本土的場面,因此他們這次都支持里根總統。由反對黨人把持的美國主流媒體這一次基本上是自說自話沒人聽。
格瑞那達人對美國出兵的態度最能說明這次行動的歷史意義。
事實上,他們多數人非常支持美國大兵的到來。非但沒有出現反擊美軍的「游擊戰」和「人民戰爭」,很多格瑞那達人還領著美國大兵到處抓捕前政府主要官員、尋找隱藏的軍火庫。
美軍士兵在休息,格瑞那達人好奇地圍觀。(網絡圖片)
發生這樣的現象是有幾個原因的。
第一,美國因為「門羅主義」,反對列強在美洲的殖民,確實造成了中美洲和南美國家的反感。但格瑞那達長期經歷了英法殖民,處於英法的卵翼之下,相對來說受到了保護,所以對「美帝國主義」比較無感。相反,很多格瑞那達人在美國石油公司上班,或者依靠美國留學生謀生,對於美國人的大手大腳、善良真誠比較欣賞。
第二,畢曉普及「新寳石運動」不是議會選舉勝利者,而是依靠發動政變上臺的。如果說開頭幾年畢曉普們的行動綱領還代表了一部分格瑞那達底層人民的意願,但這也隨著奧斯汀和科爾德發動的二次政變以及槍殺畢曉普,槍殺100多名格瑞那達老百姓而煙消雲散了。
失去群眾基礎,單純依靠暴力手段來對這個加勒比國家實施統治是無法行穩致遠的。
第三,「新寳石運動」在奪權後實施的廣泛引入外國援助,施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已經脫離了普通格瑞那達人的實際生活需要。
如前文所述,按「三年軍備計畫」,格瑞那達將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擴編進入軍隊,為「莫斯科-哈瓦那戰爭公司」的「戰爭輸出」行動服務。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格瑞那達人徹底淪為炮灰,被驅趕著用來對付其他東加勒比國家,甚至對非洲國家開戰,是指日可待的事。格瑞那達普通民眾當然忍無可忍。
因此,格瑞那達當地人普遍歡迎美軍的出兵。除了成為「帶路黨」,很多格瑞那達人還在自家房屋牆上粉刷了「感謝美國人」的標語。民心向背可見一斑,也難怪由古巴顧問和格瑞那達革命軍組成的對抗力量不堪一擊。至於「游擊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則根本不可能出現。
格瑞那達人民寫著:「為了美國和加勒比英雄感謝上帝。」(網絡圖片)
雖然遭遇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強烈反對和抗議,雖然美國報紙將出兵格瑞那達行動形容為「一次無緣無故的侵略」,給人印象是美國的出兵行動遭遇了全面的抵制和普遍的怨恨。但在後來的民意測試中,有97%的格瑞那達人認為他們實際上被美國所拯救。
1986年2月,出兵整整一年後,里根對格瑞那達島進行訪問時,遇到了他就職以來最熱烈的一次歡迎。與里根在美國國內訪問時頻頻遭遇反對者舉牌抗議不同,格瑞那達島上將近一半的人口走出家門,向他歡呼致意,高舉「上帝保佑美利堅」的橫幅,感謝「里根爸爸」(條幅上原文就是如此稱呼)和美國軍隊「拯救」格瑞那達。里根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我的總統任期內,那也許是我感覺最好的一天。」
雖然格瑞那達軍事行動是冷戰結束的開始,但今天冷戰雖然結束了,卻不代表「復仇女神」這類軍事干預行動的結束。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蘇聯的繼承者依然將原「加盟共和國」和原「華約國家成員」視為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時不時地直接插手這些國家的國內或國際政策。比如阻撓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在這些國家裡尋覓親俄代理人,在這些政策均不奏效時,甚至直接出兵,赤裸裸地分裂別國。比如2008年入侵喬治亞、扶助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分裂勢力,比如在烏克蘭東部頻頻搞事,封鎖刻赤海峽。比如中共利用華為5G對西方社會的入侵,對美國的威脅堪比二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
結語
前文提及,里根率領美國對抗蘇聯的四點政策,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來加以總結:「以實力爭取和平」。
里根當過演員,長期仇視蘇聯,他對蘇聯簡單而直白的「邪惡國家」的譴責曾一度為他帶來偏執狂和天生白痴的惡名,但人們逐漸發現,昔日被認為似乎「跟著感覺走」的總統有著異乎尋常的閱讀能力和廣泛的涉獵領域,對政治發展道路、經濟、軍事、外交以及國家大戰略都有著獨立的思考,而且很多理念在他當選總統之前就已經定格。
所以,此時的里根不僅注意到了格瑞那達薩林斯角機場上的這一條在建設中的長達一萬英尺的跑道,他還決心以格瑞那達事件為契機,向蘇聯人發出一個盡可能強硬的信息,即當他們「武裝和資助恐怖份子並顛覆他國政府時」(《里根回憶錄》中文版第255頁),美國將再也不會袖手旁觀了。美國將以實力而不是一紙空文,去求得和平。
格瑞那達戰役是一個轉折點,是美國經歷70年代的低潮之後國運逐步提升的開始,也是蘇聯經歷70年代後期之後首次遭遇重大挫折並走向最終覆滅的開始。
里根總統以他的自信,他的詼諧,以及他近乎於偏執的堅持,重塑了美國的偉大。
里根是來自民間的一位謙遜的、平易近人的總統,對於美國的偉大,他從未懷疑。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多年後,一位當過商人的總統,一位與里根有頗多相似之處的總統,似乎也想證明同樣的事。
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