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何目的?唐太宗竟因這事焦慮不已(圖)


漢字乾坤本次說到唐太宗給太子訓誡,總成《帝範》,並遵循著上天生成萬物的德行。(圖片來源:Pixabay) 

 

接續〈神傳文化!能與《聖經》爭榮的中國巨作〉一文。

說到留下道家修煉文化的老子李耳,本篇來說說開創唐代貞觀盛世的太宗李世民。唐朝盛世對現今社會仍有許多影響,例如:唐人街、唐裝、唐風、唐三藏取經和孩子入小學後必修的唐詩等等,擁有深遠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記得小學時讀過關於唐太宗的一個故事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太宗縱囚,如數返回的人間信義。

唐太宗與死囚的約定

這件事情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上記載著貞觀六年發生的這件事:「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每一個囚犯不論遠近不管健康或有疾,都在一年後如期地回來服秋決之刑,沒有一個逃亡者,這樣的信義讓太宗對他們開恩特赦,也成為現今研究特赦現象的典範。這位開創史上昌明盛世的太宗一生事蹟繁多如星,妝點了中華文明的璀璨,也留給世人無限的景仰。我們也該讓孩子們了解一代明君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期在黑白是非不分的現今社會,有所依循與借鑒。

太子的訓誡

在去世的前一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撰著了對太子李治的訓誡,總成《帝範》十二篇,共為〈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這是太宗修養經國的總結,也是成就「貞觀之治」的經緯理論。

從〈序文〉的首要太宗就提及了為君的最終目地:「撫育黎元,鈞陶庶類。」就是撫育教養百姓,所根據的是什麼呢?是遵循著上天生成萬物的德行,是依著君臣上下地位的結構分工乃謂:「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明確了為君的目標,再配合著倫理結構,用人唯賢,不敢絲毫鬆懈的戰戰兢兢,才能完成天命的囑咐。

然而,太宗對李治太子的「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太宗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現代的父母是否也會對孩子在倫理禮儀和珍視食物上有所重視?還是能上好區的學校就足以堪慰呢?太宗舉了唐堯、夏禹、周、漢開國的神蹟,他說一切歸為:「皇天眷命」。


中華文明的璀璨,也留給世人無限的景仰。我們也該讓孩子們了解一代明君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期在黑白是非不分的現今社會,有所依循與借鑒。(圖片來源:Pixabay)

天意不可違

是的,沒有奉天承運,何來皇帝詔曰。話說太宗曾發現一個秘籍,內載:「唐三代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身為唐朝第二代皇帝的太宗當是十分緊張,急召來易學家李淳風。

李淳風向皇帝說明,在唐朝第三個皇帝之後將取而代之的女皇帝其實已生活在宮中,但不能捕殺之。因為,天定的「王者不死」,其實是沒有機會殺死她的,何況等她當上皇帝時,已不再年輕氣盛,所以雖然會殺戮許多唐朝皇帝的子孫,但還可能有活口的機會。可是一旦違逆天定安排,就算將其殺死,轉生之後的三十年還是一樣會當上皇帝的,屆時年輕手狠,或許李姓子孫將一個也無法存活,這皆是違逆天意的結果啊!太宗明白了天意無可違,也就不再做無謂的追究了。

身為一代英主尚且順應天意,身為現代父母是否也需靜下心來想想,我們送孩子上學讀書,所為何事?難道只是將寶貴的時光耗盡在磨人的考試與排名中?我們是否依著天時順序養育孩子?例如遵循時令而飲食?是否讓孩子心中有著敬天重德的約束?太宗在《帝範》中也舉了許多先人的典範事蹟來提點太子,那麼,我們真是應該多花時間講述中華文明中的一些典型人物,讓孩子明白先哲們的修身養性,在他們的心中刻劃仁義禮智信的經典故事,以為他們日後人生的圭臬!下回我們再說說帝範的其他篇章。

(此文原標題為:〈「人」生目的為何?重道敬神歸祖庭(下)〉)

(全文完)

本文留言

作者陳彥玲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