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整合」模式(圖)
職業婦女必須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文/金雅緣
育兒過程中,最常聽到旁人的其中一句建議就是:「工作時就專心工作,帶孩子時就專心帶孩子。」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巴爾巴拉.師巴德(Barbara Schneider)教授研究團隊曾指出,已婚女性比已婚男性更擅長一心多用,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同時處理多項事務,但相對而言,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自責的情緒,內心承受的壓力更大。
根據調查顯示,一般已婚男性的壓力來源主要是在職場上,而已婚女性的壓力則來自各種地方,她們在家中除了要照顧孩子之外,還要處理家務事,也同時必須面對職場上的工作壓力,在「身兼多職」的情況下,壓力自然更大。因此,才會建議媽媽們要懂得運用「切換模式」,工作的時候就進入工作模式,回歸家庭生活時就進入生活模式。
我也認同這種方式,因此也希望自己能平衡這兩種角色,在兩種極端的角色之間能遊刃有餘。上班時和孩子分開後,能夠立刻搖身一變變成精明幹練的上班族;下班後一離開公司,又可以馬上變身成顧家的好媽媽。但真正的問題點在於,這兩種身分其實是完全衝突的,要能瞬間切換自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只是簡單打開開關就能立刻切換成不同角色,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但人終究不是機器,不是開啟或關閉開關就能輕鬆切換模式。
首先,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體力無法負荷。辛苦一整天下班後,已經精疲力盡了,但回到家後卻還有一大堆所謂「媽媽的例行性工作」要處理,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很容易就會對孩子發脾氣,因為太累整個人變得焦躁易怒。
根據某項研究結果指出,當雙薪家庭的父母上班時越是專注投入在工作上,下班回到家後,相對會比較沒體力陪孩子玩,和孩子相處時,也比較容易對孩子失去耐心。因為如果回到家後就立刻把明天上午的會議行程拋到腦後,陪孩子玩到很晚,隔天就只能頂著熊貓眼去開會。
再來,也有可能會陷入無謂的自責中,因為無法在兩種模式中切換自如,會認為自己在公司不是個好員工,回到家後也不是一個好媽媽。在公司上班時,會拿當媽之前的工作表現,和當媽之後的工作表現做比較;在家裡帶孩子時,又會拿休育嬰假期間的我,和現在的我做比較,覺得自己好糟糕,似乎什麼都做不好。
但事實上,隨時能夠切換媽媽和員工兩種身分,原本就是太過理想化的想法。因此,我決定開啟「半調子模式」,不是把開關全開,而是開一半就好。
在工作時,也會把下班後的生活考慮進去。就算工作再忙,下班後當孩子說想去公園玩時,我也能毫不猶豫地回答:「好啊!」立刻起身帶孩子去玩。不是在工作時把所有的精力都全部投入在工作上,而是會保留一些體力下班回家帶孩子。
如果以短期的眼光來看,這樣或許並不是最正確的作法。然而,以長遠來看,這其實不失為是好方法。因為工作與家庭如果某一端的比重過重,就會失去平衡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每當下班後回到家裡,進家門那一刻的表情,也會連帶影響孩子的心情。如果回到家一進門時,臉上的表情是輕鬆自在的,孩子們也會很開心;但如果因為工作壓力的關係,進家門時露出一臉凝重的表情,孩子也會變得很敏感。當家裡籠罩著低氣壓時,孩子的情緒一觸即發,會莫名變得特別任性、無理取鬧。對著無理取鬧的孩子發完飆後,看著孩子睡著的臉龐,又會忍不住感到自責。隔天帶著愧疚的心情去上班,自然也無法專注在工作上。
相反的,如果下班回到家後,一打開家門就面帶笑容地開心地呼喊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也會興奮地大喊:「媽咪!」蹦蹦跳跳地跑過來,又抱又親地說:「我好想妳喔!」互相分享今天一整天的心情,讓彼此知道有多愛對方。
抱著愉悅的心情陪伴孩子,一起開心地玩耍、一起開心地入睡,隔天起床後活力滿滿地互道早安,送孩子到幼稚園上課後,再帶著滿滿的動力去公司上班。當工作充滿活力時,以長遠來看這樣反而會讓工作更有效率。
工作與家庭無法像切換開關一樣完全切割開來,相反的,兩者之間的關係反而比較像是齒輪一樣緊密結合。當齒輪與齒輪之間相互契合時,齒輪就會跟著轉動;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整合模式時,生活也會繼續前進。
本文整理、節錄自金雅緣《媽媽不只是媽媽》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