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瀰漫的香港 也是生命回歸的香港(圖)

【看中國2019年10月23日訊】中國定性香港一切是美國在香港策動的顏色革命,為了阻止美國的大反中遊戲,特區政府和操盤的深圳當局,有極大的空間去做任何事。雖然不少香港示威者寄望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能夠制裁賣港官員,從而發揮圍魏救趙的效果,但在現階段,遠水不能救近火的現實還是十分嚴酷。黑社會、狂徒公然打人而無從追究,香港人被迫在思想上轉為信奉民間武力自救;大量的離奇死亡令香港變成一個比中國更嚴重的無真相社會。

官方不斷表示,831地鐵站的警察襲擊市民事件並無死人,大家就更相信當中一定有重大黑幕;而本地的各大靈異節目也開始有不同網民表示,看到死者亡靈從而證明官方有隱瞞真相。近日鬧得滿城風雨的15歲死者陳彥霖,一個游泳健將卻離奇變成浮屍,已經奇怪;警方初時列為謀殺案,之後改列「屍體發現案」,之後火速火化,更令人無法釋然。陳生前就讀的學校,在釋出陳最後離校前的閉路電視時,態度閃縮,之後釋出片段中的陳女,身型樣貌都明顯是另一個人,令人懷疑學校是否參與隱瞞陳的真正死因。

中共不會在香港出動天安門式的大鎮壓,因為世界形勢已經變了,正如林鄭月娥對商界所說:中國很著重外國對它的評論。於是中共採取單人打擊的分割式行刑打擊——行刑的重點不是暴力和死亡,而是在於被觀看。警察殺人埋屍的說法滿天飛,而香港的「都市傳說化」,政權也許並不排斥。畢竟濃霧般的前路、如臨深淵的氣氛,具有比剎間殺戮更延長的威懾力。

這種社會解體、秩序全面破滅的情境,是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未曾經歷。例如警察近月專拉青少年和婦孺,有很多都只有十幾歲。一些老人痛斥,日治時期的皇軍也比不上今日的香港警察。這種心理壓力,是北京殺到香況的心理野戰隊,那是北京令香港抗爭熄滅的希望之一。

然而外面的巨大暴力,也令香港人變得更加勇敢,他們解鎖了之前三十年都封禁的武力反擊選項;北京則為香港民族製造了革命烈士,也令整個香港的人被捲建立政治共同體的宏大敘事之中。死亡和創傷的副產品,是群體的哀慟和羈絆。人變得重要了,至少在革命現場,人回歸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林鄭月娥也許能夠代表上一個世代香港式的物神崇拜,在這個高度發展的地方,人被他自己所創造的經濟成果壓倒,物的身影變得比人更大。在9月初一輪激烈街頭衝突之後,她沒有探望傷者,哪怕是她依靠的警隊,而是去了中環港鐵站視察被示威者損毀的設施,她的官員斥責「暴徒」破壞設施,6月以來大量受傷被捕的香港人,也比不上這些損毀的死物。

現在林鄭會不會探望示威者呢?恐怕不會。

正如7月1號,一批示威者進攻立法會,很多人都驚慌那塊玻璃以及立法會損毀要賠多少錢,似乎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關心物,而不是人。香港以經濟發展定義自身,比起物,人是多麼微不足道。也許就是這種長期的惡意忽視,號召了一場跨階級跨年紀的抵抗。

而社會中進步自由的那一翼,慢慢能夠接受或者容忍物暴力,也許是因為他們知道警察和政權更加殘暴,也可能是他們重新認識到人比起死物重要,香港人的「愛國衝動」,比起他們破壞了的物來得珍貴。香港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呢?就是始自中老年人開始懂得維護下一代在絕望中拼發出來的生氣。他們聯合了,銀髮和青年、激進派和溫和派,而香港人之間既增加了愛港和親中之分,也長出了同路人之間的互相支持。包括錢、物資、接送、提供藏身處、一起犯法(卻非犯罪)、心理支援……之類的Brotherhood。

中共在中港之間巨大的價值分歧面前,仍然只強調「經濟發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那反而證成了革命的合理性。因為無論如何香港都不能在中國的議程中得到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人權,於是分道揚鑣,只是歷史物理的必然。這個矛盾也許是消耗了大量資源才得以拖到今日才爆發,但今年之後已經無法再拖。

這場革命帶來的是實際的宵禁、經濟的重整、中國遊客的減少、都市傳說的橫行……有很多人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停下來,發現現實千瘡百孔,將自己重新定位,他們認為政府應該停下來,想想香港要如何重整和改變,而官方則不承認問題是結構性和價值性的,仍然將香港的未來訴諸不斷的發展論,以發展巨輪輾平分歧。這個服膺於中國崛起要發展至上路線的香港,比起口號上的「發大財」,只是形式上來得精緻一點,但本質上還是一樣。香港人已經老熟,看透了這一切虛空了。香港人是香港的香港,政治事務由被管治者決定——這個觀念將日漸普及,但不會馬上帶來民主,甚至會引來更多鎮壓,但這是維護尊嚴和權利的唯一窄路。

整個世界都要面對中國,而香港示範了服從的結局和事後反抗的艱苦,香港人為了自己而抵抗,也希望世界看到一切。香港是1930年代的蘇臺德區,在被吞併的時候,很多人仍然覺得明天會更好,一如我的那些相信「回歸中國」是最好選擇的上一代。在30年代,整個世界也在法西斯模式和古典自由模式之間搖擺,當時很多人都低估德國,也同情德國,這與今日非中國人對中國的情結,幾近一樣。比香港更巨大的危機已經擺在世界眼前,在還可以選擇的時候,選擇吧,就像我們一樣。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上報》盧斯達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