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康熙大帝與畫家郎世寧(組圖)

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非康熙莫屬,他一生頗為好學,不僅對中國文化非常熱愛,而且還精通西洋的算術,幾何,天文,地理等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郎世寧作為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義大利人,生於義大利米蘭。同年11月,郎世寧獲康熙皇帝召見,當時康熙61歲。雖然他不贊成郎世寧把西方的宗教傳到中國來,卻把他當做一位藝術家看待,甚為禮遇。康熙讓郎世寧以宮廷畫師位職,不給他傳教的機會,每日需要清晨從北京東華門附近的寓所步行進宮,七時向宮門禁衛報到。 

康熙與郎世寧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郎世寧還把自己不少的油畫作品展示給康熙,康熙對西洋油畫非常感興趣,便向其詢問是否能為自己畫一幅肖像畫,郎世寧愉快地答應了這位皇帝的請求。郎世寧在為康熙畫肖像畫時,康熙穿著龍袍正襟危坐,十天後,郎世寧的肖像畫才算正式完成。郎世寧本以為皇帝會誇他兩句,可沒想到,康熙越看畫臉色越不對,竟然拂袖而去。其實,郎世寧的繪畫技法非常高超,可是為了凸顯明暗對比,康熙一側的面部卻帶著一大團的陰影,面目看起來並不清晰。雖然這是西洋油畫中的一種光線陰影畫法,為了讓立體感更加逼真,可康熙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天子是秉上天旨意統治天下,其權力乃神授,面部必須要光明正大,更要光彩照人,最忌諱的就是一團黑色的氣聚於臉上。之後,郎世寧用油彩將康熙肖像的面部黑影去掉,康熙再一次看畫,這才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郎世寧自此之後,便開始虛心的向如意館的宮廷畫家學習請教,並迴避了使用可以讓人產生歧議的某些西洋畫法,十幾年後,他終於融會貫通,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中西結合的獨特中國畫風。他畫的中國畫具有堅實的寫實功力,墨線也非常流暢。

雖然郎世寧的繪畫可謂中西合璧,實際上主要的畫法還是西方的,只是根據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在光線利用上進行了調整。郎世寧所作的人物肖像畫,在造型上都相當嚴謹,注重解剖結構和立體感的表達,但是在光線的運用上則借鑒傳統的中國寫真技藝,被畫者是處在不受光線變化常態下的相貌,讓人臉盡量接受正面光,避免側面光,同時在人物的鼻翼兩側、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這樣五官就更清晰、立體。

郎世寧除了擅畫人物肖像外還擅畫馬,風格卓然一家。此副《百駿圖》所匯的是百匹駿馬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兒們聚散不一,姿態各異,自由舒閑,遠處一個套馬的漢子試圖維持馬群秩序。畫面尾段,在樹木坡石間逐漸出現了一片湖水,幾匹要上岸的馬,身上的毛濕漉漉地垂下來,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緻的觀察和高超的寫實功力技巧;另一邊,牧人坐在馬背上,怕把衣鞋弄濕,腿是收起來的,生活氣息濃郁。

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對比例把握準確,擺脫了中國山水畫「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通常畫法,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所畫之馬線條堅實有力,流暢自然,再加一絲不苟層層熏染,以及西方油畫獨特的色彩運用方法,使畫幅顯示出了一種中國畫從所未有的藝術魅力。雖然是採用中國傳統的顏料來作畫,但在馬匹、人物和柳樹的表現上,卻融入了西畫著重光影的手法,顯得立體感十足,呈現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

朗世寧以驚人的藝術表達能力,創造了大量具有高度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也使清代宮廷紀實繪畫的數量與水平遠超前代。這些繪畫以精彩的筆墨記錄了清代最輝煌的歷史,栩栩如生地表現了盛世的恢宏光榮。

本文留言

作者戴東尼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