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焦慮 別逼自己「假裝快樂」(圖)
面對焦慮別逼自己「假裝快樂」。(圖片來源:Adobestock)
面對焦慮別逼自己「假裝快樂」!你該擁抱真實的自己,活得更自在
曾多次出現在「歐普拉脫口秀」的雪瑞兒・保羅提到,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傷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有兩億六千萬人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這還不包括幾百萬沒有確診的人;這些數字說明我們活在一個焦慮的年代裡。這道深層的心理創傷,跨越人類用以將自己分門別類的所有典型界線,不管你幾歲、住哪、外貌如何、賺多少錢、性取向或性別為何,焦慮就和失落感一樣,在這些感覺之前,人人平等;到頭來,每個人都會在暗夜中遇上焦慮。
雖然創傷的本質很清楚,但從主流觀點來看,比較模糊的是處理的方式。西方觀點尋求消除一切形式的痛苦,在其主導之下,無論是身體、情緒、精神及心靈上的痛苦,大多數人都將焦慮和其產生的症狀視為需要隱藏、否認、逃避,或是根除的事物。但我們沒搞懂的,是當我們只把焦慮當作問題,而去尋求消除焦慮的症狀時,它只是被壓抑在深處,被迫以更高的強度從深處反彈;此時,我們也將錯失焦慮要求我們同時發展個人與文化意識的大好機會。
焦慮是傷痕,也是信使;訊息的核心是鼓勵個人的覺醒。為了解讀訊息的細節,我們必須調整自慚形穢的心態,使其轉變為好奇心;不再將焦慮視為破碎的證據,反而承認它是我們細膩的心、富創造力的思考以及心靈,渴望朝圓滿成長的跡象。倘若我們以學習的心態接近焦慮,它會指引你到內心深處需要被看見的那個點,它是來自心靈、要我們留意的召喚,也是存在之泉對我們的邀請,讓我們在成長的下個階段,轉向內心並進行療癒。
降低對焦慮心懷慚愧的其中一項要素,在於知道你並不孤獨;常態化能夠降低羞愧感。我從世界各地的讀者聽到的,是相同的症狀和想法:「如果我跟錯的人結婚怎麼辦?」「要是得了不治之症呢?」「如果一貧如洗了?」「如果我愛的人遭逢什麼不幸了?」「要是我傷害了我的孩子又該怎麼辦?」這些都是線索,指出焦慮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傷痕,而我們都在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領域中。
榮格發明了「集體潛意識」這個詞,來描述全人類的心靈共通的部分;而這些浮現自共同心靈的想法,直指焦慮匯集的典型主題與情節:感情、健康、金錢、養育子女,以及對受到保護的安全感需求。多年來,我的患者們都私底下分享這些想法;但因為我每週都會寫在部落格上,他們才知道自己並不是唯一這樣的人。網路的好處之一,在於它讓之前只能藉由夢境與神話接觸的集體潛意識內容,現在變得廣為傳布,更易理解。無論你的焦慮如何呈現,你都絕對不是孤立無援。
焦慮的使者可能有很多種形態:憂慮、侵入性思維(intrusive thoughts)、執念、強迫行為、失眠,或者是身體出狀況。若我們心懷懊惱地面對它們,並試著將其隔離於內心深處的隱密角落,它們將會越積越多、越來越強大,直到我們不得不聽取它們的聲音。在它們吶喊著尋求注意時,主導的卻是受我們的文化影響、語帶羞愧的聲音,告訴你:「你已經毀了,你錯得離譜。這些想法和症狀,就表示你內心有很嚴重的病態問題。別說出口,也不要承認。你得盡快想辦法擺脫,越徹底越好。」
將焦慮及侵入性思維視為潛意識智慧的展現,是一種對焦慮很不同的看法;這和我們文化所堅信的南轅北轍,但卻有幫助得多,更能讓人生改觀。我在過去二十年來,和心靈深處的緊密合作下所見證到的是,當我們轉而面對自身的症狀,而不是治療或將它們當成疾病時,就會開始有所收穫。焦慮是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而那個自己所渴望的是圓滿。如果我們看重這些徵兆,它們將為我們引路。若你可以滿懷好奇、抱持著悲的心,踏上你最黑暗、最不安的地方,你將會改變,而你的人生會以無法形容的方式拓展。
本文整理、節錄自雪瑞兒・保羅(Sheryl Paul)《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