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組圖)
《老子騎牛》局部圖(圖片來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做周朝時管理藏書的官吏。而據《神仙傳》中記載,老子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降生人間了,他曾今是伏羲時的郁華子,黃帝時的廣成子,堯時候的務成子。《黃帝內經》中不少篇章便是記載黃帝向廣成子問道的內容而來的。相傳,孔子也曾今向老子問詢周禮,感嘆老子像龍一樣乘風雲而上九天,真是高深莫測啊。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善、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先居功。
孔子问道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神仙傳》中還記載了一則伯樂向老子問道的故事。伯樂問老子:「聖明的君王應該如何治理國家呢?」老子說:「聖明的君王治理國家功勞蓋世卻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教化萬物卻又好像讓人民不覺得依賴;他德行絕高但又不被人察覺歌頌;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但他卻又無處不在。」這大概也和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一脈相承的吧。善利萬物,卻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真是不敗的大道之理啊。
《道德經》洋洋五千言,多以安邦治國,講天下大道,老子講清淨無為、「治大國如烹小鮮」,在漢文帝、景帝時期是倍受推崇的顯學。文帝、景帝不僅自己勤加學習,亦要求皇室宗親子弟務必誦詠。文帝、景帝也躬身實踐,垂拱而治,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休養生息,因此成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其實不光是「上善若水」、「無為而治」,今天,我們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來自於《道德經》,比如:大巧若拙、福禍相倚、慎終如始、道法自然、目迷五色、功成身退、和光同塵、有無相生……這些成語無不閃爍著傳統神傳文化的智慧之光,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德經》也是人類歷史上被翻譯成他國文字最多的書籍之一,它對西方的影響也很大,西方的辯證哲學思想就深受老子的影響。當然老子講的不是哲學,而是他看到的天下萬物生成演化的大道之理,道為本,德為用,所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中國人講積德行善,德全不危,或者德與業;在中國古代「德」「得」兩字相通,無德而不得,講得都是「道、德」的一層內涵啊。
老子出西關(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網)
2017年神韻演出的節目《老子出關》即是以老子西出函谷關,匆匆留下五千言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來的。
五千年歷史長河,俯仰所見的故事皆是璀璨的智慧文明之光,神韻以傳統文化為基奠,以最傳統、高超的古典歌舞形式把神傳文化的精髓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今天的舞台上。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觀賞神韻的機會——正如不少觀眾感嘆的:神韻真是一生必看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