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警恐成各國威脅?學者提一大重點(圖)


出席「中國『海警法』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座談會的學者分析,中國「海警法」實施後,「似軍非軍」問題更會成為各國威脅。(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1年3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台灣新動力智庫今天上午舉辦「中國《海警法》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座談會,與會學者說,中國海警有航空大隊,目前辨識出北、中、南基地,未來可能出沒於西南空域,訴求會比共軍有彈性;中國海警「似軍非軍、似警非警」,增加國際誤判的機會;各國如何判斷、要派出海軍艦隊或海巡機關來對抗,相關問題將成為未來各國的威脅。

相關新聞報導如下:
兩岸如何發展?邱太三:和平、對等、民主
中共國務院工作報告 對臺有三大策略
中國霸凌臺灣越烈 學者透露實際結果
陸海警被授權動武 學者:北京刺激世界
兩會揭習近平遇內憂外患 學者曝對臺方式

根據中央社及自由時報報導,台灣新動力智庫今日上午舉辦「中國『海警法』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座談會,主持人由民進黨籍立法委員何志偉擔任,主講人包括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台灣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許峻賓、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等。

蘇紫雲表示,中國海警過去在海上執行勤務時,國際視之為「白色威脅」(因中國海警局所轄的海上執法船均統一採用白色船體),因他們的公務船常常使用超過需要的戰術行動,而在越南、馬來西亞等海域都出現過「海上霸凌」的行為。

蘇紫雲表示,中國海警航空大隊配置了長時間滯空的巡邏機,也會按照《海警法》來使用威脅性武器,「這是比較讓人傷腦筋的」。這些巡邏機也會在水域上巡邏,並造成「灰色衝突」,等於是「擦邊球」。

蘇紫雲又表示,中國海警現有排水量達1.2萬噸的2901船等大型船艦,至於日本海上保安廳、台灣海巡署的船艦排水量則是超過千噸。目前台灣海巡署最大噸位的船艦是今年3月8日交船、4000噸級的「嘉義艦」,但和中國海警船艦噸位仍有差距。

蘇紫雲也提出建議,台灣海巡應該要建置航空隊,但過去一直有阻力,其實這對一個海洋國家而言,航空力量是能夠節約水面艦隊使用的消耗及提高效率,社會應該多給予支持。

矢板明夫表示,中國海警領導機關是中共的中央軍事委員會,這讓中國在輿論戰上佔了上風,因中國海警在執法時,能聲稱自己屬於「警察」層級,但實際裝備卻超越了各國相應單位的配備,一旦日本等國家出動海軍應對,可能就會造成國際輿論間的非議,成為中國海警「似軍非軍」衍生出來的問題。

許峻賓表示,《海警法》授權中國海警船得以應對中國海域,包括了領海、鄰接區、專屬經濟區、大陸礁層及其所屬島礁,以及其海域上空從事非法行為的船隻動用武力,能夠預期對於充滿爭議的釣魚台海域、南海及台灣海峽都將出現更多衝突、對峙的景象。

許峻賓表示,中國海警在非戰時期的上級機關即是軍事機關(中共中央軍委),未來在有爭端地區執法時,各國勢必會發生如何判斷的問題,例如各國在面對中國海警時,究竟應該派出海軍艦隊,還是海巡機關加以對抗,相關問題均是未來造成各國疑慮的威脅。

許峻賓表示,國際社會已經將印太地區視為未來5至10年的國際政治熱點,中國及其周邊將成為爭議焦點,美、歐、中、日及東南亞國家,針對東海及南海採取各類行動,台灣主權立場應該明確。

許峻賓也強調,針對爭議海域,台灣船隻行使的管轄權為何?如何應對中國採砂船越界採砂?海巡與海洋管理相關法規應該進行檢視,提出對應的處置行為準則,來確保台灣海洋利益。

何志偉認為,中國「海警法」不只會造成台灣海巡署海上執法的困擾及緊張,也會造成國際緊張。中國「海警法」讓中國海警「似軍非軍、似警非警」,甚至更會增加國際誤判的機會;他呼籲中方努力「大外宣」之餘,也應該要花時間做好溝通,減少不必要衝突。

本文留言

作者盧乙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