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大家總會想起那首流播千年,膾炙人口,童叟皆知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人們也都知道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杜牧所做,但很少有人想過——清明時節,為何雨會紛紛?
清明節緣何雨紛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清明是節氣之一
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中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公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淮南子》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此時天氣轉暖、偶雨,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景色清明,因為如此,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叫做「清明」。
二十四的節氣口訣: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農諺說:「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人是希望,清明天可以晴朗,播種瓜豆;谷雨能夠下雨,潤澤沃土,植物種子生根發芽破土而出,新植樹苗也淋了「定根水」。
2021(辛丑年)的清明是在公歷4月4日(皇歷二月二十三),這天的清明,可否一如往年——細雨連綿,潤物無聲?
重耳用焚燒綿山逼介子推出山,悔之莫及。(繪畫:志清/看中國)
清明為紀念忠臣
與清明節相關的歷史傳說中,有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忠義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驪姬之亂」後,流亡他鄉避禍,介子推等五賢士相伴。路途無糧,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燒烤給重耳吃,人稱「割股奉君」。
流亡19年,重耳歸國後封賞,唯有介子推不談俸祿回報,認為重耳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功不在人。
重耳差人去請介子推來朝封賞,他堅辭。重耳親赴介府,卻見閉門鎖屋。
原來介子推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用焚山逼他出來,不料介之推與母親合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重耳悔痛大哭。在移動介子推屍身時,發現其身後樹洞裡藏有他的一片衣襟,上有血書: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以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重耳收藏血書,下令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寒食一日。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重耳也取介子推血書中的「清明」定這天為「清明節」,以召告天下為政清明。
父母健在須盡孝,父母不在要「慎終追遠」。(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清明要祭拜祖先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清明節是每年度的三大鬼節之一。
對於離去的先人有土葬、火葬、海葬、還有供奉在寺廟裡等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表示着先人安放骸骨的地方。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後元神上天堂或下地獄,或再入輪迴,但還有許多的魂魄留在骸骨安放的地方。因此 ,民間的老一輩人把清明也稱作「鬼節」。
鬼節是華夏獨有的最富親情的節日。孔子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健在須盡孝,父母不在要「慎終追遠」。
清明有祭拜祖先的傳統習俗。寒食祭靈,清明掃墓,在唐玄宗時定為國家節俗制度,「編入五禮」。白居易有詩《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至宋代,寒食清明,「太學」放假兩天,「武學」放假一天,師生為先人掃墓,以弘揚傳統美德。
清明的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感恩、孝順的方式。但對逝者最好的告慰,就是生者活得幸福。或許正因如此,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單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還有其他活動——插柳、戴柳、春遊、踏青、植樹、採花、蹴鞠、放風箏、盪鞦韆、拔河、鬥雞、贈畫蛋、吃春捲、青團、青草粿、紅藕等等。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責任編輯: 肖品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