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封神】紂王女媧宮進香(中)(視頻)
第一回: 上天垂像皆如此 徒令英雄嘆不平
女媧補天(圖片來源:手繪插畫 Winnie Wang)
前言:《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共一百回。故事由商紂王題詩調戲女媧、蘇妲己進宮魅惑紂王開端,以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的中國歷史為背景,描寫了商朝與周朝的對抗,以及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法、破陣封神的故事,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做結尾。
石濤: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中國明朝的四大名著、《封神演義》等故事背後的內涵,對今人存在著借鑒意義(對生命的認識),共同影響著今人。也是這一番認識,所以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對《封神演義》的理解:
上天垂像皆如此 徒令英雄嘆不平
《封神演義》講的是神仙的更替。神仙的更替沒有從夏朝開始,是從商朝開始演義的。「夏、商、周」的興起、衰敗,是一個鋪墊。
中國朝代的更替,我個人感覺也有「天、地、人」的概念。而大禹治水——可以說是在切割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之後的夏朝,是一個過渡過程。這裡面有著很多的神跡。大禹治水有誰知道大禹當時是什麼樣兒?有誰知道?
我們上學學的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很勤勞)。全是共產黨洗腦的,現在想起來根本不是。大禹治水,一定有他背後神跡的東西在其中。
就現代來講,有很多歷史真相缺失了、沒了。
而商朝走到紂王時,怎麼接?
紂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帝乙生三子:長曰微子啟;次曰微子衍;三曰壽王。
紂王在他那輩有兩個哥哥,一個叫微子啟,一個叫微子衍。微子啟是長子,紂王是老三,叫壽王。在當時,他怎麼去接的班呢?就是因為有一次他跟父親、大臣游王宮的後花園時,那大殿的梁掉下來(其實我覺得這就是問題了)——他裡邊就這麼寫的——飛雲閣塌了一個梁,然後壽王去托這個梁,力大無比。
因帝乙興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因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季子壽王為太子。後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託孤與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名曰紂王,都朝歌。
壽王托梁,等於是幫了——應該是:救了父王。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就奏本立壽王——因為救了大王了,那麼立壽王作為太子。他兩個哥哥就沒有被立儲。等於是大臣參與了人家家裡的事。那哥仨是親哥仨,對不對,你大臣為什麼說老三要接班作太子,那老大、老二怎麼辦?
這裡出了個故事,故事在哪?
就是說:當時這個梁下來,大梁下來折了,其實意味著商朝完了。完在誰的手裡?完在了壽王手裡,因為壽王救了他,但壽王同樣毀了他,其實裡面就有著這種相生相剋的道理。《封神演義》是故事來的,他有意思就在於裡麵包含了一些含意。而你看得懂、看不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覺得《封神演義》他有意思就是在這兒,而且故事發展都是首尾相扣的。就像拍電影似的,電影前頭出現的所有的人物,後頭都得有交代,你沒交代,這圈兒畫不圓。
其實說了半天,永遠都是一個道理,壽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商容、梅伯跟趙啟就推崇他做為太子,從而紂王就出現了。
而當時「老王」死了之後,是委託文太師作為攝政王,來幫助立壽王為太子,成為紂王,定都在朝歌。這就是紂王當時出來的故事。
你要知道,商容是撞柱而死,梅伯跟趙啟都是跑路而死,這三個人都被紂王害死。他們推崇、推薦的紂王,成為太子,接了班,結果他們死在紂王手裡,這書裡都這麼寫的。這本書留下來是有它的緣由所在。
文有太師聞仲,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宮元配皇后姜氏,西宮妃黃氏,馨慶宮妃楊氏;三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有四路大諸侯率領八百小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居於東魯,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鎮諸侯領二百鎮小諸侯,共八百鎮諸侯屬商。
文有聞太師,武有武成王,所以文、武相配,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宮有原配夫人姜氏,西宮妃子黃氏——黃氏是黃飛虎(武成王)的妹妹。
姜氏應該是南伯侯的女兒,還有一個楊氏。這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德行賢靜,柔和賢淑,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歡樂,風調雨順,國泰安民,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諸侯進朝於商國。有四大諸侯,統領八百小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居於東魯,就是山東。南伯侯叫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一個大諸侯領著兩百小諸侯,一共有八百諸侯,立足商朝。
其實那小諸侯就像附屬國似的。每個諸侯都是相對獨立的,但他又有一種宗屬之間的關係。我以為這就講出了當時商朝的行政劃分、行政的概念。
其實有得一比,如果看一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義大利就是諸侯國,他叫城邦國,一個城就是一個國,城邦之間有戰亂。包括當時黑死病也是跟文藝復興時期共生的。所以,西方那時候的城邦概念和「八百諸侯」有得一比。
紂王七年,春二月,忽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太師聞仲奉敕征北。不題。
紂王七年,春天二月忽報朝歌,說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那聞太師奉旨去征北。所以七的定數很有趣——紂王七年出的事情,這同樣是在七的定數中。故事就這麼講的。
一日,紂王早朝登殿,設聚文武。但見:瑞靄紛紜,金鑾殿上坐君王;祥光繚繞,白玉階前列文武。沉檀叆叇噴金爐,則見那珠帘高卷;蘭麝氤氳籠寶扇,且看他雉尾低回。
聞太師出征之後,一天上早朝……金鑾殿上坐著君王,祥光繚繞,都是白玉的台階,列有文武,沉檀(香)八百噴金爐,都是香啊!他就形容當時的那種昌盛的場面。那都是文言詞,那咱們就說故事,不說這表面的。
他講天子……那時候就講天子了,我不知道那時候該不該講天子。
天子問當駕官:「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言未畢,只見右班中一人出班,俯伏金階,高擎牙笏,山呼稱臣:「臣商容待罪宰相,執掌朝綱,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媧娘娘聖誕之辰,請陛下駕臨女媧宮降香。」
王上就問了:有本奏的話你就說事,有事說事,沒事咱就回家吃早飯,就這麼回事。每天早上上班,人家是這麼上班,不是現在似的,沒事還在那兒待著,人家當頭的都不開臉。說右班中出來一個人,跪俯在地,三呼萬歲。
所以那個時候的說法滿有趣的,那時候說罪臣(很虔誠),他叫:帶罪宰相,就是說我還沒犯罪,我現在還站著,我還沒犯罪。我覺得這話就說得滿有趣的,但人家是這麼說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種謙虛的說法。
大家知道,黃曆三月十五,姜子牙封帥的時候,也是在三月十五,出征的時候是三月十五,討伐商朝的時候是三月十五。所以日子、時辰它是有定數的,所以這故事的中心是在女媧身上。
女媧招狐狸也是三月十五,因為出事出在那天。女媧娘娘聖誕之辰,請殿下駕臨女媧宮降香,他叫降香,上香嘛。結果紂王說了一句——
王曰:「女媧有何功德,朕輕萬乘而往降香?」
這句話就說出毛病了。作為商朝的一個接班的王,他竟然不知道女媧是誰,忘本、忘祖。忘祖宗啊!這是……其實這裡面就已經暗含紂王是有問題的。他不知道女媧是誰,忘卻了祖宗也就埋下了一個伏筆。
因為忘祖,從而出現他是最後一個——裡麵包含了一種生命運轉的含意。就是說,不是他想不想,也不是他願不願意的問題,你可以看到很有趣的生命規範在其中。
有朋友說,他到底是有知識、沒知識?有文化、沒文化?紂王有文化、沒知識?不知道?其實對我們很多朋友同樣如此,對我個人也同樣如此。就像我沒讀過很多書,不愛讀書,而沒讀書的原因,就是當時老師埋汰我——小時三四年級的時候——「這輩子你學不好中文了。」
唉呀!老師都說我學不好了,家裡很窮嘛!入紅小兵也入不上,前途那恨不得死了過。大家別樂,真的,共產黨害人是這麼個害法,就是那個人就像要死過了一樣,給我的感覺就這樣。
所以這是一個故事背景,故事的表面有各種原因,其實背後早已定格了他的命運。所以,當紂王問起來,說女媧有何功德的時候,這都是在鋪墊商朝完結,完在他手裡的原因。其實這就跟習近平現在有了一比——不是他要不要,就命中規定。
商容奏曰:「女媧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聖德。那時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乃採五色石,煉之以補青天,故有功於百姓。黎庶立禋祀以報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則四時康泰,國祚綿長,風調雨順,災害潛消。此福國庇民之正神,陛下當往行香。」
所以,大家要祭奠女媧,要祭奠她,要供奉祂。商朝的後代都要祭奠祂。有這樣一個背景。
那作為一個商朝的繼承者,紂王竟然不知道女媧是誰,所以這是一個埋伏的伏筆。說,今天的朝歌如此昌盛、如此太平,女媧就是我們的福神。四時康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無災無禍,乃是保護老百姓的正神,所以殿下應該去上香。
王曰:「准卿奏章。」紂王還宮。旨意傳出;次日天子乘輦,隨帶兩班文武,往女媧宮進香。
紂王那時候喊:好啊,你說得太好了,老宰相說得太好了,走!明天咱們就去。所以紂王還宮傳出旨意,明天到女媧宮上香。
所以第二天就乘輦,帶文武雙班往女媧宮進發。
——此一回紂王不來還好,只因進香,惹得四海荒荒,生民失業。正所謂:「漫江撤下鉤和線,從此釣出是非來。」
然後這寫書的就寫了,這回可好,紂王不來還沒事,紂王一來只因為進香,所以惹得四海荒荒——正所謂:「漫江撤下鉤和線,從此釣出是非來。」
這句話非常有味道。這句話應對後面的姜太公釣魚,我們今天叫「願者上鉤」那是胡說,是現代人太利益心。姜太公釣魚,「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與「漫江撤下鉤和線,從此釣出是非來。」成為陰、陽對照的兩個概念——都是釣魚,心態完全不同。
漫江撒著鉤和線——吃飽了撐著沒事找事。而為什麼吃飽撐著沒事找事?——他要佔便宜,他要獲得,他要索取。從此釣出是非來,裡面最大的概念就是人力之所為。鯉魚跳龍門,魚可以自己往上跳。後面在周武王和姜子牙渡黃河的時候,就是魚跳上來。
魚跳上來了,然後姜子牙當時就喀、喀剁了,給煮了魚湯吃了。給武王急的……武王說這怎麼能……然後姜子牙還有了一番解釋——魚是自己跳上來,但不要出手去傷。其實他講的是這麼個道理。
這裡面的關鍵問題是商容,商容出手,一切都是對的,一切都在理的,但他也是錯!錯在哪?就是把紂王招出事。
如果你一定要講出個道理的話,就是:當紂王說女媧是誰的時候,商容就應該明白,壞了!大王都不知道女媧是誰,忘祖宗了!他忘祖宗這事就不好辦了。他有多大誠意啊?(他都不知道女媧是誰)。你講完之後,紂王真去了,到那一看女媧,唉呀,賊漂亮啊!我來首詩吧!
我也看過原來國內拍的《封神演義》,那根本就沒有這種含意在裡頭……因為紂王不知道女媧是誰,所以他才敢題那首詩。而因為商容不能洞悉到紂王不尊重女媧,你就不應該讓他去上香。
可是有誰知道,有誰能明白啊!?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是同類的,那有誰能把握得了呀?對吧!又回到那句話:「沉默是金,智者無語。」麻煩都是嘴招來的。
所以商容的一番好心合情合理,完全都對。但是在更大的背景之下,他既吻合了天意,同時又教誨著今天的人。
然後就說太子乘輦,駛出鳳城,什麼旌旗,「龍光劍吐風雲色」、「赤羽幢搖日月精」……那時候都是那麼形容,用這種儀仗之勢,去形容他的氛圍。
怎見得,有詩為證:
天子鑾輿出鳳城,旌旄瑞色映簪纓。
龍光劍吐風雲色;赤羽幢搖日月精。
堤柳曉分仙掌露;溪花光耀翠裘清。
欲知巡幸瞻天表,萬國衣冠拜聖明。
如果說這種儀仗之勢,或者朋友們想像不出來是什麼樣的?習近平的七十年大典,它其實是這個意思。那就是王出來了,得有那個儀仗之勢,得有那種概念。所以這種東西都是「國家形象」的概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