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朋友漸少了?這小國讓東歐開始警覺(圖)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 (圖片來源: HANNIBAL HANSCHKE/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21年8月4日讯】8月3日,《日經亞洲》雜誌指出,近來立陶宛對中國的態度大為轉變,甚至已經讓更多歐洲國家反思對華政策,而與北京保持距離。與此同時,台灣一直在增加與歐洲之間的聯繫。
7月,台灣於立陶宛設立了「台灣代表處」,這是第一個在北京邦交國境內使用「台灣」名稱之外館,在立陶宛外交部新聞稿內,也表示秋天將於台灣設立代表處。儘管此舉將會激怒中方,不過這正是近年來立陶宛對北京外交政策的縮影。
《日經亞洲》表示,實際上,立陶宛對中方態度的轉變,是從一系列的小型外交事件開始的,而且該國並非唯一一個對於北京存有戒心的東歐國家。
一連串的外交齟齬 讓立陶宛與北京漸行漸遠
2019年夏天,有數百名立陶宛人於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進行聲援香港抗議者。這原本是一個民主國家習以為常的現象,但卻出現十多名中國公民的反抗議,並引發騷動,最後有2名中國人遭警方拘留,其中最難堪的是,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還被目睹於現場,疑似指揮行動。
在幾個月之後,有一名中國遊客,在立陶宛著名的朝聖地點十字架山上,逕行破壞了寫有支持港人字句的十字架。立陶宛外長對此事更措辭嚴厲的回應。
2020年4月,中國大使更激怒了立陶宛人,他向當地媒體說,COVID-19病毒並不是源自於中國。
2020年9月發生的數據洩露事件顯示,有一家中國企業一直在收集立陶宛傑出公民之信息,受害人數已逾500名。
2020年10月,立陶宛舉行了議會選舉,由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屬於中右翼的祖國聯盟)主導的執政聯盟上台執政,其「反共」立場比過往更加鮮明。此後,該國於外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之領導下,開始展開「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
2021年春天,立陶宛公開退出了中國與中東歐「17+1」機制,且多次呼籲其它國家一同退出,以促進歐盟真正的團結。此後,立陶宛就開始加強和台灣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贈送COVID-19疫苗,以及互設代表處,來表明與台灣之緊密關係。
中東歐的中國觀察者(CHOICE)創始人伊萬娜‧卡拉斯科娃(Ivana Karaskova)表示,這個轉變的背後,有明確的政策目標。她說,立陶宛不只想專注於與民主國家之間的合作,且還有經濟上的理由。在與非民主政權打交道之時,應將政治與經濟問題放在一起考量,因非民主政權更加難預料,與它們做生意之時,容易遭受到波及。
立陶宛的決定 讓東歐國家對北京警覺了
據《日經亞洲》指出,立陶宛並非唯一對於中國越來越有戒心之國家,尤其是像「17+1」機制這樣的倡議,其所產生的效益,已經遠遠低於最初的承諾。
拉脫維亞中國研究學者的貝爾齊納-切倫科娃(Una Berzina-Cerenkova)稱,立陶宛肯定引發了關於目前16+1的討論。由於立陶宛的決定,他們已經開始反問自己,甚至開始起草方案與分析,「留下」對這些國家到底意味著什麼?有何好處?
貝爾齊納-切倫科娃認為,他們雖然可能不會像立陶宛那樣明顯退出,不過友許多國家可能會選擇慢慢地疏遠,並與峰會保持距離,或者派出較低級別的特使參加。
北京惡行引發反彈 助台擴大與歐之間聯繫
《日經亞洲》直指,北京的「戰狼外交」讓歐盟國家的不滿,又加上其對西藏、新疆與香港的迫害,以及間諜行徑等,皆讓歐洲國家越來越有戒心了。相關的議題於歐洲議會與北約中屢屢出現,這些都為台灣擴大於歐洲聯繫提供幫助。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亞洲項目主任揚卡‧厄特爾(Janka Oertel)指出,這一段時間以來,台灣一直在增加和歐洲之間的聯繫,因為歐洲對中方的情緒正在發生變化,且歐洲與北京在貿易、經濟、科技領域方面的新興衝突,亦變得更加明顯。此外,對於許多歐洲國家而言,香港的事態發展,似乎增加了他們對於台灣的關注。
荷蘭學者海曼斯(Maaike Okano-Heijmans)也說,一有些國家在與台灣的交往中,也已經從非常制度化的方式,轉為多元的發展。尤其是在COVID-19期間,醫療用品與疫苗的交換。
厄特爾強調,對於立陶宛而言,在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之時,提及台灣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明顯地要讓北京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