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轉世後 為何忽然變得沉默寡言?(圖)


佛陀的小故事讓後人知曉:禍從口出,即招無量劇苦。照片為國立故宮展示的佛陀雕像。(攝影:Yi-Hsin Lu)

釋迦牟尼曾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於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口業如山,最為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占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因此,口業可不慎乎?

詩曰:

言招苦果孽愆因,閉口如啞似木人;

惡毒相師殃子禍,不祥遠棄離王親。

深知歷劫 太子轉變如木偶泥人

釋迦世尊,在過去修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慕魄太子。慕魄太子相貌端正,世間少見。他生來就具有宿命通,對於自己無數劫以來的事情、歷經的善惡、壽夭、好醜等,無所不知。

因此,慕魄太子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然而,太子十三歲那一年,忽然閉口不再言語,如聾、如盲、如啞,好像木偶和泥人。

國王僅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還普受國人敬愛。眼見太子不久就要繼承王位了,但卻仍維持恬淡樸質,彷似不知饑寒,如同枯木一樣。雖有耳有眼,似乎不聞不見;雖說極具智慧,看上去卻像沒腦筋之人;又像瞎子、聾子,不知道方向;一副憨笨模樣,和一般人不同。國王見了,甚為憂慮,害怕為此將受到鄰邦恥笑和欺負,因此召集國內的婆羅門前來。

國王誤認子藏禍殃,危國滅宗

國王問道:「這個孩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眾婆羅門答道:「太子的相貌雖然端正,可是內心包藏不祥之物,欲害父母,危害國家,毀滅宗族,這種嚴重後果不久將會實現。大王之所以沒有再生兒子,都是受到這位惡子影響的緣故。大王應該把他活埋,如此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大王與國家都會非常危險!」

國王受到蒙蔽,以為事實果真如此。為此感到憂愁,坐臥不寧,不近美色、不貪美味、不聽音樂。隨後國王召集元老大臣共同討論。有的老臣主張將太子捨棄到深山中,有的老臣則主張將太子投至深水裡。

最後,有一名大臣說道:「挖一個深坑,把太子安置在裡面,讓他自己死亡。旁邊修間房屋,派五名奴隸守護,發放糧食給他們。」國王聽了,便採納了他的主張。

太子對於父王愚昧被惑,深感悲痛。母后雖然愛憐他,卻也只能沈痛地說:「我兒子命薄,才會遭受這般禍殃!」她啼哭不止,卻又沒法挽救,只好將太子所有的衣服、瓔珞、珠寶,全部清理出來,裝箱後送給太子。此外,更挑選五名善良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伺候太子。

慕魄獨思暗忖 恢復言詞傾訴衷腸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奴隸們在外面挖坑,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一個人坐在車上,獨自沈思。他心裡想道:「父王和母后都一致認定我是癡啞。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捨離世俗,獨自安身,遠離煩惱,攝養心念,永離苦趣罷了。現在反被狂妄欺詐的人所危害,自己既將喪失性命,又陷別人於罪業中!如果再不加以糾正,會危害到更多的人。」一想到這裡,太子便暗地帶著瓔珞、珠寶離開了。挖坑的奴隸們沒發覺慕魄太子把東西都帶走了。

慕魄太子來到水邊,淨身沐浴後,身上塗著香,把衣服、瓔珞全部穿戴好,走到挖坑的地方問道:「挖坑幹什麼?」

他的奴隸們回答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又啞又聾又癡呆,已經十三歲,還不能說話。我們挖坑是要讓他待在坑中。」

太子說:「我便是慕魄。」

奴隸們皆驚恐、不相信,走去車旁觀看,車上並無他人。奴隸們紛紛回到坑旁,仔細觀察他,覺得他談話的聲音不同一般,世間很少聽到;左右過往的眾生為之震動,過路的人暫時駐足,坐著的人不禁站了起來,飛鳥走獸都聚集過來,伏在太子面前,聽他談話。

太子又說道:「你們看看我的手足,看看我的相貌,怎麼大家都被迷惑了,相信狂妄之人的欺誑,認為我是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因而要活活埋掉我?!」太子說話很有條理,左右為之驚恐,都磕頭作禮,懇求恕罪。

太子說:「我現在已經被捨棄,不宜回去了。」奴隸們趕忙跑去報告國王,國王聽到消息後,不禁又悲又喜,立即與王后駕車前來迎接。


照片為國立故宮展示的佛陀雕像。(攝影:Yi-Hsin Lu)

慕魄恐懼「口業罪」 閉口不言

國王尚未到達前,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國王聽到太子說話的聲音,威神震動天地,無人可比,大為高興,便挽著慕魄,要他一起回宮,統理國政,自己願退位。

慕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不能。我畏懼地獄的苦,實在太多!我從前曾經做過國王,名叫須念,用正法治理國家,奉行眾善。在位二十五年,不使用鞭杖,不設置刀槍,監獄空著,大施仁愛,恩德普及,救濟窮困。從不吝惜。雖有這些善行,我仍然犯些較輕的罪惡,結果墮入地獄,經歷了六萬多年,被油煎水煮,剝皮割身,殘酷痛苦,難以忍受,毫無生趣,求死不得。當我受罪時,縱然父母有錢有勢,又富又貴,快樂無窮,怎會知道我在地獄中受劇痛大苦?!怎能來替我分擔一些痛苦?!」

慕魄又說:「我之所以受罪,因為從前做國王時,統領各個小國,自己過於仁慈,法令不嚴厲。各小國的國王們都輕視我。他們商議說,現在這個大王仁慈軟弱,威德都差,不宜統理大國,應當用武力攻打,將他廢除,便出兵來攻打大國。這時國王拿出珍貴的財寶送給他們,又用高官厚祿安撫他們,便各自回國。不久,各小國又來攻打,已不止一次了。大國的群臣對大王說:‘這些小屬國很愚昧不講道理,經常反叛,侵犯我國,驚擾人民,防不勝防。應當斬殺,才能消除後患。’國王說:‘做人民的父母,主要靠仁慈感化,捨己為人。他們等於嬰兒,要憐憫其無知,逐漸勸導,不忍加害。’大王普愛物命,永遠不用武力討伐。大國的文武百官,不能忍受經常受這些小屬國的欺負,不顧一切出兵討伐,殘殺各國人民。大王淚下如雨,即為各國死亡的人民,像當兒子那樣服喪,非常憐憫。各小國的國王看見大王慈心,哀憫人民,便都降伏來歸附大王。於是,大王大擺筵席,廚房先請示大王,需要宰殺牛羊等六種牲畜,來做各種菜肴。大王的心雖慈悲,但為了大辦宴席只好同意。因此造成罪業,受地獄的痛苦。」

提及過往,慕魄又繼續說道:「我每一想到此事,心中顫抖,直冒冷汗,回憶過去生中,所經歷的吉凶、安危、成敗等,深恐再次遭遇。所以,我今生想沉默不語,免除污垢,逃避塵勞,永別世俗,不受厄難。但是,我剛才考慮到,如再不說話,被父王活埋,怕父王以後受此禍殃,因此罪業墮入地獄,永無出期。我不願父王造罪業才說話的。自己守心攝念,不願做國王,世間的事恍惚如夢,樂少苦多,煩惱萬端。因此,有智慧的人認為,國家、財寶、恩愛這些都是牽累,各種欲念都是塵勞。假使我做了國王,又會驕慢放肆,貪求快意,擾害人民,成為國家的大禍患。現在我要捨棄這些,返本還源,解救未得度的眾生。人生好似浮萍,沒有什麼可以依靠。只有不貪圖富貴,不愛重珍寶,拋棄世間的榮華,思維出世的大道,超然遠引,出離塵世。」

父王聽了,便對太子說道:「你是有智慧的人,不能這樣遠離父母。」

慕魄說:「天下哪有父子之間,先競相捨棄,使骨肉分離,現在又苦苦接我回國,徒增煩惱,此行為太過分!」

父王見他志向堅定,深感失望,無話回答,便說:「照你所說,前世做國王時,奉行眾善,僅有點小過失,還受地獄那樣痛苦的罪報。今天我治理國事,不奉行正法,既無小善,又有罪惡,豈不是更危險,罪報難逃嗎?」

於是,國王放太子去學道。太子捨棄國家和王位,不問世事,一心專精,學道修德,功德日益積累。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心寒膽裂畏償還。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