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示弱」也是一種智慧(圖)


學會示人以弱,才是頂級智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生活中,我們習慣性的認為:只有強者,才能佔上風。但其實,那些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會走得更遠。

一、示弱不是無能 而是一種智慧

商榮曾問老子:「為何一個人年老時,牙齒掉光了,舌頭卻還在?」

老子答道:「牙齒之所以都掉了,是因為它過於剛強;而舌頭知道何時展現柔弱的一面,所以能夠存在得更長久。」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人:

明明做錯了事情,卻死活不肯服軟;明明不懂的東西,非要假裝很懂。他們做任何事情,都喜歡強出頭;在別人面前,永遠不甘示弱。結果往往因過於逞強,不肯認慫,而在現實中處處碰壁。

真正厲害的人,遇事就懂得適當示弱,給自己留有一個台階和餘地。

民國時期,26歲的沈從文,已然是文壇最受矚目的新星。他有一次受邀到大學裡講課,許多學生慕名而來,擠滿了整個教室。沈從文剛走上講臺,就被當時場面給嚇到了,他愣是在台上呆呆地站了十多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等他緩過神來,只好一面低著頭講課,一面在黑板上抄寫提綱。原本預備講一個小時的課程,不到十分鐘就全部說完了。

底下的學生,開始有些躁動,台下小聲地議論著。

這時候,沈從文拿起一支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一句話:「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

看著這句話,台下的學生都站了起來,並回報以理解和鼓勵的掌聲。

沈從文用弱者的低姿態,來坦誠自己的不足與緊張,既得到了學生們的諒解,又化解了自己的尷尬。

有人說過一句話:「弱者逞強,只會被人當成笑話;強者示弱,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好感。」

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擅長的一面。

內心虛弱的人,才會時時刻刻爭強好勝;心裏平和的人,早就無懼別人的眼光。

示弱不僅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更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力量,能在無形之中化解很多問題。

人生在世,過剛易折。學會示人以弱,才是一種處世的大智慧。

二、示弱不是認輸 而是一種格局

很多人都學過《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卿後,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羞辱他。藺相如聽說後,便處處迴避廉頗。

別人都認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可藺相如卻說:「秦國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我們若衝突,最後得便宜的是秦國。我之所以躲著廉將軍,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聽到這番話後很慚愧,於是負荊請罪,和藺相如成為至交好友。

適時退讓,不是認輸,而是有著清醒的認知。在國家的利益面前,個人的面子根本又能算什麼呢?

示弱不是軟弱,只是強者隱藏實力的表現。真正厲害的人,從不在意別人眼光,也不計較暫時的成敗得失,不囿於眼前的雞毛蒜皮。他們懂得,逞強贏得一時,示弱才能贏得一世。

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格局。

三、示弱不是懦弱 而是一種修養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猶太富翁,事業非常成功,遭到很多人嫉妒。

他的一位競爭對手,便拜託一個記者去採訪他,想獲得一些八卦情報。

記者到後,僕人端來咖啡,富翁喝了一口,立即大叫,「太燙了!」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

等僕人收拾好,富翁又拿出一支香菸。記者看到,他把煙叼反了,便趕緊提醒他。

富翁聽到這話,慌忙將香菸拿正,沒想到在慌亂中打翻了煙灰缸。煙灰缸掉落地上,地板也被弄髒了。

平常揮金如土、趾高氣揚的富翁連續出了幾次洋相,令記者倍感意外。這種狀況,採訪很難進行,於是記者便找個藉口匆匆告辭。

走出門外不久,記者才突然反應過來:原來他的來意,或許富翁事先早已知道。但富翁沒有辱罵,也沒有粗暴地把他轟出去。反而為了不讓他難堪,只是故意裝瘋賣傻,好讓他自己主動離開。

很多時候,故意示人以弱,不僅是化解危機的策略,也是寬厚博大的胸懷,更是為人處世的準則。

善於「示弱」的人,會給更多的人表現的機會,對別人是一種尊重。

學會「示弱」的人,不爭不搶,也讓自己得到更多人的擁護和欣賞。

俗話說:「退一步,乾坤即大;饒一著,萬慮方休。」

很多時候,示弱也是為他人著想。在一進一退之間,更能看出一個人的涵養。

王陽明在《陳言邊務疏》一文裡曾寫過「示弱四訣」:「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

當你遇到強大的對手時,千萬不要跟人家硬碰硬。韜光養晦,隱藏實力,不與別人爭鋒,避其鋒芒,才能保全自我。

示弱,不僅是用兵良策,也是為人處世之道。

處處逞強顯能,不是明智之舉;懂得守拙藏銳,才是頂級智慧。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