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擁核論升溫 可能性幾何?(圖)
朝鮮金正恩正在視察中遠程戰略彈道火箭 Hwasong-12 的發射演習。(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4月17日訊】全球範圍內的地緣政治風險持續上升。在東北亞地區,朝鮮自今年來頻頻挑釁,並有可能重啟核試驗。這使得呼籲韓國擁核的聲音日漸高漲,那麼這種看法是否具備實現的可能性呢?
朝鮮核威脅、俄烏戰爭使韓國擁核論再升溫
來自朝鮮的一系列核威脅重新點燃了半島的緊張氛圍。
據38 North、《日經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衛星照片顯示朝鮮正在修復豐溪裡核試驗場的坑道,為核試驗做準備。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14日表示,美國正密切關注該國動向。另外,國務院對朝政策特別代表金聖將於18日至22日訪問韓國,與韓方探討國際社會應對朝鮮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方案等問題。
朝鮮在上月底試射了據稱可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這已是該國今年第12次挑釁。上週,朝鮮勞動黨副部長、金正恩胞妹金與正又針對韓國防長提出的韓國可對朝鮮進行提前精準打擊的說法威脅稱,若韓國選擇軍事對決,朝鮮的「核戰鬥武力將不得已地執行任務」。
金與正還稱朝鮮是「核武器國家」。近年來朝鮮的核能力大幅提升,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去年在一份聯合報告書中預測,到2027年朝鮮的核彈數量最多可達242枚。
近在眼前的威脅令大多數韓國人支持擁核。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CGA)今年2月23日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1%的應答者支持韓國開發自有核武。對於支持開發核武的原因,39%的應答者選擇了防禦朝鮮等外部威脅,佔比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人在美國會否防衛韓國的問題上表現出了一定的懷疑態度。雖然有61%的應答者相信美國在韓朝發生衝突時會防衛韓國,但持負面看法者也達到了36%。同時,在研發自有核武與部署美國核武的選項中,高達67%的應答者選擇了前者,僅有9%選擇後者。
這種看法在同樣處於大國之間的烏克蘭遭到俄羅斯侵略後得到了加強。韓國不少媒體、網民都認為,雖然美韓同盟很重要,但國防不能只依靠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亦有意見認為,出於對美國利益的考慮,應支持韓國進行獨立核武研發。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道格∙班多(Doug Bandow)在上月24日發表的題為《給韓國核武器》的文章裡指出,「如果朝鮮繼續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核武庫,華盛頓將不得不決定是否願意冒著國家被毀滅的風險繼續保護韓國。如果不願意,那麼華盛頓應該考慮目前不可想像的韓國擁核」。
達特茅斯學院教授傑妮弗∙林德(Jennifer Lind)、達裡爾∙普雷斯(Daryl Press)去年10月發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的題為《韓國應該製造自己的核彈嗎》的文章中指出,韓中之間的經貿關係、朝鮮的核能力已令看似牢固的美韓同盟產生裂痕:韓國無法完全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美國出於對本土安全的考慮亦有可能無法防衛韓國。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方法便是「華盛頓目前認為不可能的選項:開發獨立核武」。
尹錫悅反對擁核主張依靠美國核保護傘
然而,正如上述學者所指出,韓國擁核這一選項目前來看受到頗多制約。
首先,包括美國在內的外部環境並不成熟。美、中、英、法、俄五個核武器國家今年1月簽署了《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聲明中指出,「我們堅信必須防止核武器進一步擴散」。
美國陸軍部長克里斯汀.沃姆斯(Christine Wormuth)上月15日在哈德遜研究所舉辦的一次視頻研討會上也表示,「對在朝鮮半島重新部署核武器持遲疑(hesitant)立場」。她還說,雖然一直以來都有意見認為韓日應開發自有核武,但是兩國信任美國的延伸威懾(extended deterrence:當第三國對美國盟友或友好國家實施核打擊威脅或挑釁,美國將向這些國家提供威懾力)。
其次,由於朝鮮無核化目標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的身份,韓國決策層目前的意願也並不強烈。韓國當選總統尹錫悅在競選期間曾明確表示反對擁核。他認為,部署核武「相當於承認北韓擁核、放棄無核化外交談判並轉向核軍備談判,違背了核不擴散機制,有可能在國際社會被孤立……聯合國軍司令部解體、駐韓美軍撤離的可能性也將上升」。
取而代之,尹錫悅提出重啟美韓延伸威懾戰略磋商機制,將韓國置於美國的核保護傘之下。不久前尹錫悅派遣訪美的外交政策協商代表團在與美國副國務卿舍曼會晤後表示,兩國一致認為,重啟延伸威懾磋商機制非常重要。美韓延伸威懾戰略磋商機制於2016年10月正式成立,不過2018年1月第2次會議後,因美韓正式與朝鮮展開高級別外交互動而中斷。
韓國朝核問題專家也認為,從現實角度來看,韓國擁核的可能性極低。韓國國防安保論壇研究委員辛宗佑在通話中向美國之音表示,「在核不擴散機制下,韓國擁核很有可能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和國際社會不會容忍韓國擁核」。
韓國統一研究院北韓研究室長洪珉在接受美國之音的電話採訪時也指出,若韓國部署核武,極有可能引發周邊國家的擔憂,會牽涉到外交等各領域的問題,而且「美國所提供的延伸威懾和韓美同盟已具備充分的威懾力,另行擁核的效果或者效率基本接近於無」。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韓國有必要擁核。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外交安全中心副研究委員梁旭在通話中告訴美國之音,「北韓始終拒絕裁減核軍備,反而利用這種情況進行軍備競賽」,「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只能選擇獨立擁核或者與美國進行核共享」。
韓國持續擴大國防支出東亞軍備競賽升溫
無論未來會否擁核,韓國持續擴大國防支出、推動實現自主國防卻是不爭的事實。文在寅政府時期,韓國國防支出每年均保持5.5-7%的漲幅,並首次突破50萬億韓元。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以2020年為準,韓國國防支出排名全球第十。
去年美韓首腦會談確定終止《美韓導彈指南》,為韓國導彈研發鬆綁。此後,韓國成功進行了潛射彈道導彈、固體燃料火箭等一系列試驗,並制定了遠程炮攔截系統研發計畫。值得關注的是,韓國正在研發小型模塊化核反應爐,《海軍新聞(Naval News)》、《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分析認為,該項目成功後,韓國將可製造核動力潛艇。
面對朝鮮和中國的威脅,東亞其他國家也紛紛公布加強軍備的計畫。日本今年的防衛預算達到5.4005萬億日元,刷新歷史記錄。臺灣也在年初通過了達2369億余新台幣的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逐漸升溫。
洪珉認為這很有可能導致局勢動盪。軍備競爭「會造成‘安全困境’,即周邊國家都在研發武器,只有自己不研發所帶來的不安感,最終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競爭。如果這類形式的軍備競爭持續,無法排除對對方國家的誤解和錯誤判斷、互相之間溝通的失誤演變為一觸即發的局勢的可能」。
梁旭則認為這是無法避免的情況。「世界上存在接近敵對的國家,因此不能不武裝。在中國、北韓、俄羅斯這些國家不放鬆警惕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只能持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