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月」來臨 注意這些傳統習俗與禁忌(圖)


五月,可不只有吃粽子過「端午節」,還需注意傳統習俗與禁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小滿」節氣(5/21)已經過去了,我們在5月30日迎來了黃曆五月一日。說到五月,可不只有吃粽子過「端午節」,大家非常有必要了解和謹記「五毒月」和「九毒日」的傳統習俗和禁忌。因為這關乎著今後的美好健康生活!

五毒月、九毒日由來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五毒月」除了時間在黃曆五月,更重要是因為五月是蠍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等民間盛傳的「五大毒物」(簡稱五毒)出沒的時期。所以有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記》一章,則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民俗認為每年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於室外,以淨其室。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了,再不能橫行。

五月傳統習俗與禁忌

黃曆五月,民間流行一傳統習俗:婦女須在五月期間,返回娘家住一個月。據《黃帝內經》記載:每年黃曆五月,是天地之氣交合之日,男女儘量避免行房。行房如同服毒,易失掉真陽,真陽一失,陰陽失衡!所以夫妻儘量不能同房,男子應節制嗜欲,食物清淡,減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補腎。

黃曆五月,有九日是最為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就是「九毒日」。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至於初五、初六、初七這首三日為「初毒日」,十五、十六、十七這三日為「中毒日」,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這三日為「末毒日」;「十四」則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

至於公曆5/3即將到來的黃曆五月五端午節,則被視為九毒日之首--惡日。

諸多古籍均記載了端午節這一惡日的相關訊息,例如《夏小正》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記載,「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正因為古人視重五不吉,民間流傳黃曆五月五不生子等相關說法。然而,根據《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正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當時,孟嘗君的父親曾要妻子不要生下這位孩子,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除了孟嘗君,東晉大將王鎮惡也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其祖父當時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也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因此他從小就寄養在宮外。由此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因此,在惡日這一天會進行許多避邪驅毒的儀式,例如:喝雄黃酒以避疫、帶香囊、帶五色線手環、腳環、薰蒼朮或白芷、插菖蒲艾草、拿艾葉驅鬼……等。這些看似順理成章的儀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經驗的傳承。

至於在「九毒日」與天地交泰日這十日期間,甚至可以說在整個五月期間,我們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古人更認為,在「九毒日」犯了戒,等於是種下了疾病的種子。古云:「服藥百顆,不如一宵獨臥」,慎無恃藥可補身。近期最好適當降降溫,睡睡涼蓆,清心寡欲。

另外,換個角度來看,可以這麼說:黃曆五月能防邪、能禁色,自可百病消除;九毒日,最利辟邪、驅毒、防邪、求健康、百病消除。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