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名導「機遇之歌」完整版重現(組圖)


波蘭名導「機遇之歌」完整版重現。(圖片來源:光年映畫臉書截圖)

以「雙面薇若妮卡」、「藍白紅三部曲」電影廣為臺灣觀眾熟知的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曾被政治電檢刪減8分鐘的經典作品「機遇之歌」,將以122分鐘完整數位修復版重返銀幕,即將於9月2日全臺正式上映。

據維基百科資料,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廣大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


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早年製作記錄片

奇士勞斯基出生在波蘭的華沙。在1964至1968年奇士勞斯基進入羅茲電影學校,決定製作記錄片。奇士勞斯基早年的記錄片關注於城市居民、工人、士兵的日常生活,完成關於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只播放了經過徹底審查的部分。

奇士勞斯基後來說他放棄拍攝記錄片基於兩個原因:對影片《工人的七一年》的審查使他懷疑在獨裁的政體下,能否真正的敘述事實,以及在拍攝《車站》(Station、1980)時的一件事情,他的一些膠片險些被用作一起案件的證據。他認為小說不僅可以有更多的藝術自由,也可以更真實地描繪每天發生的事。

拍攝劇情片《機遇之歌》未能通過政治審查

而《機遇之歌》(1981),講述一名醫科學生剛死去父親,受父親臨終遺言影響,決意乘火車到華沙一趟。片中描述三個截然不同的結局:一、趕上火車,遇上共產黨員,並加入了共產黨;二、趕不到火車,與車站保安打架被囚,獄中結織了異見人士,成了反政府分子;三、趕不到火車,繼續學業,結婚生子,成為醫生,決意避開政治。影片探討命運是注定還是個人意志的延伸,同類題材也一直出現在其他作品之中。影片表達了在極權的國度,不同的選擇都很諷刺地達致不幸的結局,未能通過審查,直到1987年才能上映。

多重因果的敘事技巧後續啟發了九十年代兩部電影《蘿拉快跑》及《雙面情人》等作品,但作為開山祖師爺的《機遇之歌》在哲學思考方面始終難以被突破,奇士勞斯基將生命中的偶然造就不同走向,但似乎在某些事物又有微妙呼應,並且仍生活在同一個大環境中,會面臨政治、人事際遇的影響。就算有意避開,卻不可能毫無關聯。東歐在八十年代的民主進程與臺灣相似,《機遇之歌》對臺灣觀眾可說更具共鳴力度。

frameborder="0" height="5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h_oo0XitHuY" title="機遇之歌 數位修復版 台灣版預告 Blind Chance Trailer" width="916">


《機遇之歌:數位修復版》重現天日

這部電影在1981年就已經拍攝完成,但碰上波蘭政府宣布戒嚴,大幅緊縮輿論空間的情況下,由於涉及政治議題,原版122分鐘的電影,即便已被波蘭電檢下剪掉長達8分鐘敏感片段,依然慘遭查禁,被冷凍長達六年。直到1987年才因政治局勢緩和才獲准於坎城影展亮相。放映後十分轟動。打頭陣揭開了奇士勞斯基之後在國際影壇如雷霆般的崛起,但當時仍是以114分鐘版本公映,直到近年進行數位修復時,才由當年攝影師剋日什托夫帕庫斯基(Krzysztof Pakulski)親自監督復原了122分鐘完整版,同時也是臺灣首次上映公開完整版,影迷朋友務必把握難得機會。《機遇之歌:數位修復版》即將於9月2日全臺正式上映。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