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儲備真的安全嗎?(圖)


玉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10月26日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剛剛閉幕的中共二十大上史無前例地獲得第三個任期——在其會議報告中再次強調糧食安全。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他在二十大報告中花了比十九大時更長的時間談論糧食問題。

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英文網站9月28日在其《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專欄中發布一段題為《民以食為天》的視頻,宣傳中國在糧食安全上取得的成就。

視頻中引用習近平的話說,中國「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視頻還表示,中國已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新華社這則視頻列舉了中國在土壤改良、種子改良和務農技術方面的進步。確實,隨著過去40年中,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飢餓人口大幅減少。根據加州大學賈尼尼農業經濟數據基金會(Giannini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的數據,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在2011年就已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約20%。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3月間表示,中國是過去10年中糧食安全方面進步最大的前五個國家之一。

但是,新華社這則視頻給人留下中國糧食安全一片大好的印象具有誤導性。儘管中國糧食安全狀況得到改善,但許多中國人仍面臨營養不良和貧困,而且城鄉差異很大。此外,中國不斷變化的飲食結構和氣候變化都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長期的挑戰。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力量項目」(China Power Project)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儘管中國生產的糧食越來越多,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卻超過了出口量,不斷「出現糧食貿易逆差」。

「中國力量」的這份報告顯示,2003年至2017年間,中國的食品進口額大幅增長,從140億美元增至1046億美元。中國食品的出口也出現增長,在2017年達到596億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進口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大豆——大豆是飼養肉豬的重要飼料,豬肉是中國膳食結構中的首要蛋白質來源。中國人的人均海鮮消費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中國通過向全球派遣被指過度和非法捕撈的捕魚船隊來滿足這一需求。

目前還沒有關於糧食自給自足的官方定義,所以這給新華社視頻中所做的結論留下一些迴旋餘地。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規定,「一個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所生產的糧食量與其糧食消費量一樣多或者更多,即使其人口實際消費的部分食物與其國內生產的食物不同。」

換句話說,一個國家也可以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聯合國糧農組織2015年的報告中將中國歸入「攝入量低於適當營養攝入量」的類別——也就是說,中國生產的食物與其人口消耗的糧食數量大致相同,但一些中國人仍然經歷著「輕度或高度的飢餓」。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得益於幾十年的快速經濟增長和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該國在2019年已成為世界第六大食品進口國。除大豆外,其他幾類進口量最大的食品包括豬肉、棉花、玉米和家禽。

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的數據,荷蘭、法國、美國和澳大利亞是中國最大的食品供應國。

根據市場信息和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數據,中國的食品出口也一直在同比增長,在2019年佔全球農業食品出口量的4%。中國主要的出口農產品包括魚和海鮮、動植物油以及蔬菜、水果和堅果。

儘管可耕地有限,但中國在農業產出和減貧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這一點得到廣泛的讚譽。習近平上臺以來一貫將糧食安全作為其最重視的幾個執政目標。

中國1月份發布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展示了一個多管齊下的戰略,包括設想發展人造的細胞培養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組蛋白等食品以減少來自畜禽養殖的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科學家們也開發出耐鹽鹼地的「海水稻」,正不斷普及。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的《2022全球食品安全指數》排名,中國(與智利並列)位居113個國家中的第25名。該排名衡量各國食品的「可負擔性、可獲得性、質量和安全以及自然資源和其復原力」。

但中國的食品安全也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研究人員在8月份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中國總體上已經基本消除了貧困。儘管如此,中國現在仍面臨「相對貧困」的問題。「相對貧困」是一個衡量生活水平差距的概念,而不僅僅衡量基本收入和基本需求。

這些中國研究人員發現,在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中國省市,相對貧困率超過了60%——

「相對貧困不再是簡單的收入貧困,而是包括食物、衣著、住房、教育、娛樂、健康、社會溝通和能力在內的多方面的貧困。因此,我們要注重多元化發展,不僅要有收入,更要有就業機會、個人能力素質、發展機會等等,」他們在論文中寫道。

飢餓問題也依然存在。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的數據,截至2021年5月,中國約有1.51億人營養不良,「中國農村地區有5600萬人生活在貧困中」。

新華社的視頻中說,中國「穀物基本自給」。

確實,美國農業部也在其2022年3月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中國的統計數據——其穀物產量連續七年超過穀物安全基線。

但這份報告也同時指出,中國五個省份因受暴雨災害導致夏季小麥和水稻產量不確定,今年「中國有可能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從長遠來看,糧食安全也與水安全纏繞在一起。

中國研究人員2021年12月發表在《農業水資源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寫道,「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膳食習慣的變化給中國的農業用水的可持續利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這項研究預測,到2029年至2033年,中國的農業用水量將增加50%或更多,屆時中國的人口預計將達到峰值。「在中國,急劇轉向高蛋白飲食是中國用水短缺的主要原因,」這些研究人員寫道。

「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在過去的36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的核心,穀物(小麥、大米和玉米)的人均消費量持續下降,」這篇論文中說。

中國在海鮮行業也面臨挑戰,其中包括世界各國對中國非法捕撈的指控。「中國力量項目」的報告中說,中國在2017年消費了全球約36%的魚類,「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消費國」。

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鮮出口國。其中日本、韓國和美國是從中國進口海鮮最多的國家。

中國在遙遠水域的捕魚方式也受到了強烈的批評。

中國捕魚船多次在他國禁捕區被抓,並被指控偽造捕獲量。中國的過度捕撈也已嚴重耗盡了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魚類資源。

2012年,北京控制了斯卡伯勒淺灘(中國稱黃岩島)。斯卡伯勒淺灘位於南中國海海域,以豐富的漁業資源而聞名。根據CSIS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的報告,自那以後,中國漁民在捕撈巨蛤的過程中已經「摧毀了大約一半的珊瑚礁表面」。

在2021年11月發表於美國《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吉納維芙·唐納隆-梅(Genevieve Donnellon-May)和馬克·王(Mark Wang)分析了「中國不斷演變的糧食安全戰略」。在研究了習近平在糧食問題上實施的眾多舉措後,他倆得出結論,習近平未來能否滿足中國的糧食需求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正面臨著國內各種問題對其農業造成的壓力。這些問題包括農業生產所需的有限農田和水供應,以及勞動力減少、快速城市化、人口結構變化、平衡相互競爭的城市和農業用水需求,以及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

「中國還面臨著來自外部壓力的挑戰,如恐華情緒上升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緊張關係,全球對中國應當COVID-19方面的強烈不滿,以及全球食品市場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目前的糧食安全戰略真的現實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錢莉亞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