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搶越慌 越慌越搶(圖)
2022年12月19日,上海一家藥店門口寫著「沒有N95口罩,沒有消毒用乙醇,沒有退燒藥,沒有感冒藥,不要停留」(圖片來源:Hugo Hu/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7日訊】網路謠言滿天飛,許多藥品被搶購一空。許多人即使知道真相之後,也並不後悔搶藥。而且他們的邏輯是難以駁倒的。
他們說,一款藥也沒多少錢,即便買錯了,也就浪費幾十塊錢而已,可是萬一買對了呢?之前專家還說不用搶退燒藥呢,結果呢?
這是一種無比強大的生存邏輯,不搶白不搶,誰的話都靠不住,把東西弄到手最安心。
經過這幾年的大規模、高強度的國情教育,一整代年輕人重新認識了前幾代人的「搶搶搶」生活方式。從前,年輕人以科學理性自詡,認為搶購、囤貨是過時老土非理性的習慣。而今他們收起了當初的傲慢,越來越自動自發地加入「搶搶搶」大軍。
「搶搶搶」是可以自我循環、自我論證的,只要搶的人足夠多,那麼任何一個荒唐的東西都是值得搶購的。參與搶購的人越多,參與搶購的理由越充分。比如說,假如有人造謠說,大米出問題了,所有人都開始搶購大米,那麼即便不相信這個謠言的人也不得不加入搶購的隊伍,如果你不搶,你可能真的買不著大米。因為市面上的大米供貨量,並不會隨著人們的恐慌,而迅速膨脹,一段時間內的短缺是必然的。
對每個個體來說,當謠言風傳的時候,搶了再說都不能說是非理性的。當然,如果搶的是藥,不要亂吃,亂吃的話,付出的成本就不僅僅是買藥的錢了。
但是對於一個群體而言,所有人像無頭蒼蠅一樣,什麼都不相信又什麼都相信,今天搶這個明天搶那個,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的局面。財富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搶購風潮還會讓真正需要的人買不到東西。
億萬個個體「不得不搶」的強大理由,加起來就是巨大的集體非理性。
再大的生產能力,都無法解決全民「搶搶搶」造成的結構性匱乏。只要人群足夠恐慌,撒哈拉沙漠都是可以缺沙子的。
搶,只是表象,根源是一個社會的信任問題、公正問題。
在流言的裹挾之下,人們本能地渴望把所有可能緊缺的物資弄到自己手上,這是思維上赤裸裸的原子主義。究其實質,人們對社會上現存分配機制的公正性是極端懷疑的。人們從心底裡認為,假如不把東西弄到手上,那麼到了關鍵時刻,自己和家人一定會被忽略,被無視,被犧牲。
所有人不相信所有人。不相信媒體,不相信專家,不相信醫院,不相信市場。人們只相信現貨,就像毒癮發作的癮君子。人們的安全感是一個無底的黑洞,再多的物資都填不滿。
告訴人們去相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要相信媒體,可媒體值得相信嗎?你要相信專家,可專家值得相信嗎?你要相信醫院,相信市場,醫院和市場值得相信嗎?
這些中間機構、專業機構的公信力,早就垮塌了。每個機構、每個人為了所謂的大局,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時候,就是在拋棄人們的信任。在大局面前,名譽值什麼呀,可是最終的結果就是,所有人不再相信任何抓不到手的東西。
治療恐慌的解藥不是更多的物資,而是重建信任。在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人們遇到疾病,不會第一時間去搶藥。因為人們會相信醫院,相信醫生,相信即便出現短缺,也會按照公正合理的規則來分配。
假如在一個社會,每個人都必須時時刻刻做個人精才能生存,從早到晚不是在搶藥就是在搶食物、搶衛生紙,那麼這個社會一定是出了大問題。沒有制度和規則的約束,人們只能凡事都親自動手。
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我們就會為了獲取最起碼的安全感拼盡全力,哪還有功夫去培育美好,創造繁榮?
每天看著朋友圈、微信群湧動著無數專業高深的問題,我都感覺深深的無力。每次發言的衝動,都會被預想中的回覆擊退——「如果這個截圖不可信,你告訴我什麼是可信的?」
歸根結底,我們是靠對彼此的想像結成一個共同體的,每次與現實碰觸,想像都會調整一次。所以大體來說,每個人都是依據自己的經驗,來選擇信任或者懷疑其他成員。所以,一代年輕人加入「搶搶搶」大軍,就個體而言屬於無奈,就群體而言,卻是一場社會信任的大敗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